色科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02:05
本文关键词:色科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色科寺在藏传佛教史上极负盛名,历史上格鲁派将其列入“黄河以北的四大名寺”和“湟水北岸四大名寺”;其声名不但覆盖整个藏区,而且远播内外蒙古及新疆地区。作为海藏咽喉的佛教圣地和重镇,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央治理蒙藏方略中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寺主活佛敏珠尔为青海驻京七大呼图克图之一,其地位仅次于章嘉呼图克图。但随着社会、经济与历史的发展,色科寺在当代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地位已大不如前,处于相对式微状态。由此,研究色科寺的历史及现状,探索这座藏传佛教名刹几度兴衰的历史轨迹,不但可以窥见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央治理蒙藏的政策、措施及其变迁与得失,更可分析其当代处于式微的原因与逻辑,从而为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治藏、治青政策,加强、提高藏区乃至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水平、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提供深刻的历史借鉴;此外,也可为藏传佛教史、青海民族关系史和地方史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汉、藏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梳理,结合田野调查与访谈,在勾勒色科寺历史发展、文化变迁的轨迹与脉络之基础上,以创建及兴衰为逻辑主线,研究了其所处地域的地理特征、寺院组织与管理系统、活佛系统、经院教育体系、寺院经济与佛事活动、宗教艺术,探讨了色科寺与所属“九寺五族”、与中央及地方政府、与卫藏和蒙古人、与周边其它寺院的关系,分析了色科寺在清代、民国时期、建国以后几起几落、命运多舛的原因。本研究也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了色科寺之所以在当代发展滞后的客观与自身的原因。 本研究的结构与内容如下: 绪言:陈述研究的选题背景、缘起及意义,评述相关研究现状,并设计研究的基本框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概述色科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大通县历史沿革,归纳其在顺治雍正、乾隆同治、清末民国时期、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今的历史概况、变迁,总结色科寺几经兴衰、命运多舛的轨迹。 第二章:研究色科寺宗教与行政组织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分析融合科层制、威权制、个人魅力型等特点于一体的寺院组织管理体制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章:阐述活佛转世这一藏传佛教特有的解决寺院高僧继承人问题的制度,重点介绍敏珠尔、先灵、拉果、甘珠尔瓦、第瓦等色科寺的主要活佛系统,并总结其在中央治理蒙藏地区方略中发挥的重要宗教与政治作用。 第四章:介绍色科寺的经院教育体系,如其各扎仓教育体系、辩经与晋升制度和学院仪规,总结藏传佛教独特的经院教育体系构成及社会功能。 第五章:陈述色科寺的传统与当代寺院经济(经营活动方式、供养与布施等),并比较分析当代色科寺寺院经济滞后的原因。 第六、七章:介绍色科寺寺院内外的宗教活动以及建筑、绘画、雕塑等宗教艺术,分析佛事活动体现的仪式功能和宗教艺术的象征性意义。 第八章:辨析色科寺所属“九寺”与“五族”的变迁,介绍色科寺所属寺院与香火部落的历史与当代状况。 第九章:梳理明清、民国时期中央治理蒙藏地区的政策与方略,阐述色科寺与中央政府、青海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并通过现阶段色科寺与政府关系的分析,阐释代表“国家”的中央、地方政府与代表“地方社会”的色科寺之间关系模式的变迁。 第十、十一章:研究色科寺在历史上与卫藏、蒙古人之间的关系,探索色科寺与哲蚌寺、佑宁寺、却藏寺、拉卜楞寺、塔尔寺及内蒙古多伦诺尔汇宗寺等寺院之间的密切联系;分析藏传佛教文化场域中,互为社会资本、象征性资本的寺院关系网络的建构过程。 第十二章: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色科寺在清代、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治理蒙藏地区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作用主要通过敏珠尔佛、先灵佛、甘珠尔瓦佛、拉果佛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中所获得的重要宗教与政治地位体现出来。 第二,色科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几经兴衰、命运多舛;其原因有中央政府治理蒙藏地区政策的变迁、地方军阀的宗教歧视与民族压迫、历史与社会发展等外在因素,也有寺院内部权利斗争、管理松弛、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内在因素。 第三,当代色科寺的发展呈现出滞后态势,就其原因而言:一是现代化带来的工业化、世俗化、理性化等浪潮的冲击;二是周边地区民族结构、信众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变迁的影响;三是所处地区的去中心化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滞后的影响;四是缺乏有感召力的高僧大德、不能满足周边信教群众的信仰需求等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影响。 第四,现阶段宗教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与现实社会发展相适应。寺院作为社会构成、运行的重要部分与环节,必须与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及社会管理制度相适应,服从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规范与完善寺院管理制度、提高僧侣自身素质与能力,不断满足信教群众的信仰需求。
【关键词】:色科寺 历史 现状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藏文摘要10-21
- 绪言21-38
- 一、研究缘起21-28
- (一) 于色科寺多舛命运的思考21-25
- (二) 研究色科寺与中央、地方及其他寺院关系的愿望25
- (三) 研究藏传佛教寺院之组织结构、活佛转世系统的愿望25-26
- (四) 纠正史籍记载、研究失误的愿望26-27
- (五) 运用当代综合性研究范式的悸动27-28
- 二、研究综述28-30
- (一) 关于色科寺研究的综述28-29
- (二) 相关研究的综述29-30
- 三、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30-31
- (一) 研究主题与问题30-31
-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31
- 四、研究理论方法31-37
- (一) 研究指导思想与理论31-35
- (二) 研究方法35-37
-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37-38
- 第一章 色科寺所处的环境及历史变迁38-73
- 第一节 地理概貌38-45
- 一、大通县地理概貌38-39
- 二、气候特征与物产资源39-45
- 第二节 历史变迁45-73
- 一、大通县历史沿革45-47
- 二、色科寺历史变迁47-73
- 第二章 寺院组织系统与传统管理形式73-91
- 第一节 僧侣群体的构成73-74
- 第二节 寺院的僧规、戒律74-76
- 第三节 僧人的生活方式76-80
- 一、生活方式(life style)的基本内涵76
- 二、色科寺僧人的宗教生活方式76-80
- 第四节 色科寺的组织系统80-88
- 一、宗教组织系统及其管理形式80-83
- 二、传统的行政组织系统及其管理形式83-84
- 三、当前的组织管理系统及其形式84-88
- 第五节 小结:色科寺组织管理的特征88-91
- 一、关于组织管理的相关理论88-89
- 二、色科寺组织管理系统及机制的特点89-91
- 第三章 活佛系统91-131
- 第一节 活佛转世概说91-94
- 第二节 敏珠尔呼图克图世系94-114
- 一、一世敏珠尔呼图克图赤烈龙珠(1622—1699年)94-98
- 二、二世敏珠尔洛桑丹增嘉措(1700—1736年)98-102
- 三、三世敏珠尔阿旺赤烈嘉措(1737—1785年)102-104
- 四、四世敏珠尔嘉华却吉丹增赤烈(1789—1838年)104-106
- 五、五世敏珠尔噶桑图登赤烈嘉措(1839—1881年)106-107
- 六、六世敏珠尔格登赤烈达日杰(1883-1904年)107-108
- 七、七世敏珠尔洛桑阿旺赤烈拉杰(1905—1937年)108-111
- 八、八世敏珠尔洛桑阿旺赤烈尼玛(1939—1962年)111-112
- 九、九世敏珠尔洛桑·华旦依西(1981—)112-114
- 第三节 其他活佛系统114-128
- 一、寺院创建者赞波佛(1613—1665年)114-117
- 二、沙里瓦呼图克图(先灵佛)117-118
- 三、拉果呼图克图118-120
- 四、第瓦佛120-121
- 五、甘珠尔瓦活佛121-127
- 六、各拉浪活佛127-128
- 第四节 小结128-131
- 第一、寺院就是当地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28-129
- 第二、转世活佛与中央政府关系密切129
- 第三、世俗大家族对寺院的影响129-130
- 第四、通过活佛转世,构筑并强化同蒙古部落的关系130-131
- 第四章 经院教育131-148
- 第一节 各扎仓教育体系131-137
- 一、拉卡扎仓、扎仓秀(显宗学院)131-132
- 二、吉帕扎仓、昂化扎仓(密宗学院)132-133
- 三、(居巴扎仓)续部经院133
- 四、曼巴扎仓(医明学院)133-136
- 五、乾巴扎仓(法舞学院)136-137
- 第二节 辩经与晋升137-142
- 一、辩经的起源与发展137-141
- 二、辩经作为考试制度的形成141-142
- 三、辩经的基本规制及意义142
- 第三节 学院仪轨(学经制度)142-146
- 一、学院的形成及规约142-143
- 二、修习内容及方法143-146
- 第四节 小结146-148
- 第五章 寺院经济148-165
- 第一节 寺院经济发展过程148-149
- 第二节 寺院经营形式及收益149-158
- 一、土地的耕种及收益149-151
- 二、森林资源及收益151-156
- 三、畜牧业生产与收益156-157
- 四、其他经营活动与收益157-158
- 第三节 供养与布施158-160
- 第四节 与塔尔寺寺院经济的比较分析160-163
- 一、传统寺院经济比较160-162
- 二、新型寺院经济比较162-163
- 第五节 小结:当代寺院经济滞后的原因163-165
- 一、宗教改革的促动163
- 二、生计方式变革的影响163-164
- 三、周边信众信仰的淡化164-165
- 第六章 寺院内外的佛事活动165-181
- 第一节 佛事活动概说165-166
- 第二节 主要的法会与佛事活动166-174
- 一、传统大法会166-170
- 二、日常佛事活动170-171
- 三、赞康护法神降神活动171-173
- 四、当代寺院佛事活动的艰难复兴173-174
- 第三节 当代色科寺信众的礼佛活动174-179
- 一、众人参与的礼佛活动175
- 二、家庭、个人的佛事活动175-179
- 第四节 小结:佛事活动的仪式功能179-181
- 第七章 色科寺的宗教艺术与文物181-214
- 第一节 色科寺的宗教艺术181-199
- 一、雕塑艺术181-184
- 二、绘画艺术184-186
- 三、建筑艺术186-195
- 四、法器与法乐器195-198
- 五、文物198-199
- 第二节 色科寺的现有建筑与文物199-213
- 一、色科寺现有建筑199-204
- 二、色科寺的现有主要文物204-213
- 第三节 小结:寺院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213-214
- 第八章 色科寺所属“九寺”“五族”214-236
- 第一节 色科寺所属九寺214-227
- 一、关于色科寺所属“九寺”辨析214-216
- 二、色科寺所属寺院216-227
- 第二节 寺属五族香火部落227-236
- 一、色科地方的原住民227-228
- 二、色科寺所属香火部落228-230
- 三、色科寺所属五族230-232
- 四、色科寺寺属五族的管理系统——千户制度232-236
- 第九章 色科寺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关系236-261
- 第一节 明清以来中央治理青海的方略与政策236-243
- 一、唐及元明时期中央治理青海的方略与政策236-238
- 二、清朝治理青海的方略与政策238-243
- 三、民国中央政府治理青藏地区的方略243
- 第二节 色科寺与清朝中央、地方政府的关系243-249
- 一、色科寺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244-248
- 二、色科寺与清朝地方政府的关系248-249
- 三、乾隆时期色科寺千户参与地方治理249
- 第三节 色科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249-252
- 一、敏珠尔活佛与北洋政府的关系249-250
- 二、先灵佛与北洋政府的关系250-251
- 三、拉果佛与北洋政府的关系251-252
- 第四节 色科寺与民国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关系252-254
- 一、色科寺与民国中央政府的关系252
- 二、色科寺与民国地方政府的关系252-254
- 第五节 色科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254-255
- 一、清代初期色科寺与青海地方社会的关系254
- 二、敏珠尔活佛系统与青海地方社会的关系254-255
- 三、先灵佛与青海地方社会的关系255
- 第六节 现阶段色科寺与政府的关系255-257
- 一、建国初期色科寺与政府的关系(1949—1977年)255-256
- 二、现阶段色科寺与政府的关系256-257
- 第七节 小结: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分析257-261
- 一、关于色科寺与政府的关系257
- 二、关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分析模式257-259
- 三、国家与社会视野中色科寺与中央政府之关系模式259-261
- 第十章 色科寺与卫藏及蒙古人之关系261-272
- 第一节 色科寺与卫藏之关系261-264
- 一、五世达赖与色科寺的创建261-262
- 二、历辈敏珠尔活佛都将哲蚌寺作为深造之地262-263
- 三、色科寺在学理教程上与哲蚌寺郭莽扎仓一脉相承263
- 四、色科寺与卫藏之供施关系263-264
- 第二节 色科寺与蒙古人之关系264-272
- 一、色科寺活佛为青海和硕特蒙古诸部划定牧地265-267
- 二、色科寺与蒙古部落建立供施关系267-268
- 三、色科寺与青海蒙古部落结成亲缘关系268-270
- 四、色科寺与内蒙古多伦诺尔蒙古之关系270-272
- 第十一章 色科寺与周边及其他寺院的关系272-288
- 第一节 色科寺与哲蚌寺的关系272-274
- 一、色科寺与哲蚌寺的渊源关系272-273
- 二、敏珠尔活佛系统与哲蚌寺的关系273-274
- 第二节 色科寺与佑宁寺的关系274-276
- 一、赞波佛与佑宁寺的关系275
- 二、敏珠尔活佛与佑宁寺的关系275-276
- 第三节 色科寺与却藏寺的关系276-278
- 第四节 色科寺与多伦汇宗寺的关系278-282
- 一、多伦汇宗寺的创建概况278-279
- 二、多伦汇宗寺与喇嘛印务处279-280
- 三、敏珠尔活佛与多伦诺尔汇宗寺的关系280-281
- 四、拉果佛与多伦地方及多伦汇宗寺的关系281-282
- 第五节 色科寺与其他寺院的关系282-285
- 一、色科寺与塔尔寺的关系282-283
- 二、色科寺与拉卜楞寺的关系283-284
- 三、色科寺与东黄寺的关系284-285
- 第六节 小结:色科寺与其他寺院关系思考285-288
- 一、场域、文化资本、社会资本285-286
- 二、实践社会学视野的分析286-288
-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288-301
- 第一节 结论288-294
- 一、色科寺之所以创建于斯,乃是气候、地理位置、资源、民族、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之故288-289
- 二、色科寺是青藏地区的一座超级藏传佛教大寺院289
- 三、色科寺是蒙藏、甘青地区重要的宗教与政治中心之一289-291
- 四、色科寺具有内涵深厚的宗教艺术、丰富多彩的佛事活动291-292
- 五、色科寺在历史发展中几经兴衰、命运多舛292-293
- 六、现阶段色科寺的发展处于滞后状态293-294
- 第二节 讨论之一:色科寺历经兴衰的原因294-298
- 一、色科寺命运多舛、几经起伏的原因294-296
- 二、当前色科寺发展滞后的原因296-298
- 第三节 讨论之二:关于寺院研究方法的思考298-301
- 参考文献301-30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307-308
- 附录一308-311
- 附录二311-312
- 附录三312-313
- 附录四313-314
- 致谢3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普日哇;圈启章;完玛冷智;;塔尔寺典型模式研究报告——兼析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J];中国藏学;2006年02期
2 武沐,王希隆;试论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与功能[J];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3 李思明;青海解放前的蒙藏族教育概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4 白文固;明清以来青海喇嘛教寺院经济发展情况概述[J];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5 房建昌;青海大通县广惠寺的创建历史及活佛考[J];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01期
6 蒲文成;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7 钟玉英;;论藏族宗教仪式的类别与社会功能[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8 郑国良;;依山傍水祁家寺[J];中国土族;2010年S1期
9 马福仓;览胜金娥山[J];中国土族;2003年03期
10 刘积顺;;广惠寺的沧桑历史[J];中国土族;2010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海云;贡本与贡本措周[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色科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7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