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壮佛教”道师的表演与身份建构
发布时间:2017-05-06 11:14
本文关键词:“南壮佛教”道师的表演与身份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南壮佛教,作为在广西左江流域壮族社区存在的一个民间信仰宗教,具有至少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源于汉传佛教文化传播到南壮地区时与本地师巫文化的融合,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了左江流域的壮族居民普遍信仰的一种民间信仰。而南壮佛教道师,正是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在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对于壮族的民间信仰研究成果丰硕,但大多集中在对壮族自然崇拜、始祖崇拜、师巫崇拜这几个方面的信仰仪式的描述与解释,文物的挖掘与收集,对于南壮佛教的研究鲜有学者论及,更遑论南壮佛教道师的个案民族志,显示了学术界过往对左江流域壮族民间信仰的忽视。在查阅前人对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巫师个体的民族志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结论,采用表演理论的理论视角,以期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探究一名的南壮佛教道师是如何在现今社会背景下对自我道师身份的建构,从而获得对南壮佛教的新认识,特别是对道师这一职业群体的认识。在论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回顾前人对于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现状,通过前人对神职人员的个案民族志研究,结合相关的表演理论视角,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逻辑思路,论述南壮佛教道师周功干个人对自我道师身份的认知,新村社区其他人对周功干的认知,通过周功干的道场仪式表演,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意义。目的是探究周功干个体是如何建构起其自我道师身份的。在此之前,通过在扶绥县新村社区收集了详实的田野资料,阅读了与南壮佛教相关的各种书籍、文献、历史等等公开和不公开的资料,对南壮佛教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参与观察、个人口述史、无结构访谈等方式,记述南壮佛教道师周功干作为在“人”与“神”之间建立媒介的一名神职人员,是如何从一名农民,经过跟随师傅学习,“渡戒”成为一名南壮佛教道师。他在进行各类道场仪式的表演中,又是如何进行表演。通过研究周功干的生活史,认为周功干道师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十二年时间里,从个普通的农民变成远近闻名的南壮佛教道师,与他对南壮佛教信仰的操作和再创造密不可分。通过探究周功干道师所处的社区环境背景,借助社区其他居民对其的观点看法、周功干个人对自我的观点视角,运用表演理论的视角,探讨周功干道师在从事南壮佛教道场仪式这项民间信仰活动时,在南壮佛教道场仪式中使用身体、语言等一系列的表演来建构起其自我对道师身份的认同,利用当地民众对南壮佛教的信仰,在仪式中进行表演,通过操作道场仪式的表演,使得当地民众相信其所拥有的信仰的力量和佛教道师身份的合法性地位,将道师与普通人在信仰世界之中区别开来,提高道师在信仰世界中的地位,进而通过宗教资本的垄断,用信仰的权力攫取世俗的权力,构建其在世俗社会中高于一般社区居民的个人地位。周功干作为一名南壮佛教的神职人员,他所拥有的宗教资本,在其“渡戒”成为道师后,不断得以加强;其通过对南壮佛教道场仪式的操作,获取南壮佛教信仰的权力地位,将信仰世界的权力地位成功转化为在世俗社会之中的权力地位;他通过法事仪式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敬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基于经济利益和世俗社会地位的上升逐渐产生了对自我的道师身份的认同,直至其主动自我建构和完善道师身份的合法性。
【关键词】:南壮道师 身体表演 权力获取 身份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一、导论10-19
- (一) 研究缘起10-11
- (二) 文献回顾11-15
- 1. 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11-12
- 2. 民间信仰神职人员的个案民族志研究12-13
- 3. 身份认同理论的概述13-15
- 4. 关于权力的论述15
- (三) 理论基础——表演理论15-16
- (四)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6-18
- 1. 概念定义——“佛教”与“南壮佛教”16-17
- 2.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资料的收集17-18
-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18-19
- 二、进入田野19-26
- (一) 新村社区的历史地理背景19-20
- (二) 新村社区的民间信仰发展状况20-21
- (三) 新村社区主要的民间信仰活动21-24
- 1. 祖宗崇拜21-22
- 2. 地方神灵崇拜22
- 3. “问仙”22-23
- 4. 道场仪式23-24
- (四) 南壮佛教的介绍24-26
- 1. 南壮佛教的历史24
- 2. 供奉的神灵24-25
- 3. 所使用的法器25
- 4. 修行要求25
- 5. 做法的方式25-26
- 6. 南壮佛教在新村的影响26
- (五) 结识周功干道师26
- 三、宗教资本、渡戒和接纳:走上道师之路26-36
- (一) 宗教资本:职业家传和个人爱好26-27
- (二) 成为道师必须要经历的渡戒仪式27-33
- 1. 渡戒仪式的前期准备28-29
- 2. 渡戒仪式的过程29-33
- (三) 道师十二年33-36
- 1 做道师所需的生理—心理特质33-34
- 2. 成为大师傅头的缘由34-36
- 四、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多样化的身份与自我认知36-45
- (一) 世俗社会中的周功干36-39
- 1. 周功干的家庭关系网络36-37
- 2. 新村社区居民眼中的周功干37-38
- 3. 主家对于周功干的看法38-39
- (二) 同“道”中人39-41
- 1. 师门传承——师徒继承与团队合作39-40
- 2. “佛道同宗”——与道公在竞争中合作40
- 3. “生意伙伴”——与“仙姑”的合作互利关系40-41
- (三) “我是南壮佛教的正宗道师”:周功干自己对道师职业的认识41-43
- (四) 周功干:作为农民的道师和作为道师的农民43-45
- 五、道场仪式:程序和表演45-60
- (一) 给刘家小孩收惊渡关46-50
- 1. 请花王47
- 2. 净坛47
- 3. U_师47-48
- 4. 渡关48-49
- 5. 过桥49
- 6. 退关49
- 7. 清关49
- 8. 给符49-50
- (二) 黄家隆重的白事道场仪式50-60
- 1. U_师51
- 2. 买水51-52
- 3. 通咽喉52-53
- 4. 安灵53
- 5. U_佛53-55
- 6. 更衣55-56
- 7. 燃烛56-57
- 8. 发丧57
- 9. 下葬57-58
- 10. 给车58-60
- 六、身份的建构——仪式的操作与权力的获取60-69
- (一) 道师权力与地位来源的几个构成60-63
- 1. 神坛的建构:众神下凡,多多益善60-61
- 2. 道场的仪式:制造的“关”与解除灾难61
- 3. 现世服务:人与鬼神之间的“交易”与道师的中介人角色61-62
- 4. 道师的“白事”: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繁杂隆重的葬礼62-63
- (二) 仪式中的操弄与观众的互动63-66
- 1. 仪式中的互动:观众参与的“问答”与信仰的内化63-64
- 2. 经文唱词:富有深意,易于传诵64-65
- 3. 舞蹈动作:表演的操弄和再创造65-66
- (三) 对仪式“信者不疑,疑则不灵”的心理暗示66-69
- 1. 周功干对仪式成功的自信66-67
- 2. 主家相信仪式成功的理由67-69
- 七、结论与反思69-73
- (一) 结论69-71
- 1. 壮族的信仰文化是道师身份建构的环境因素69
- 2. 仪式表演的操作是道师身份建构的技术手段69-70
- 3.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道师身份建构的内在动力70
- 4. 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是道师身份建构的制度环境70-71
- (二) 反思71-73
- 1. 表演与身份建构的讨论71
- 2. 当前对民间信仰神职人员研究的思考71-73
- 注释73-74
- 参考文献74-76
- 附录76-77
- 致谢77-78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通;“南壮佛教”道师的表演与身份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南壮佛教”道师的表演与身份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