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本文关键词:“平常心是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平常心是道”说是马祖禅的精神核心,同时也是南宗禅彻底中国化的标志。它将印度佛教以拯救人的灵魂的佛性世界,置换成在当下寻求自在解脱的富有审美意义的生活方式。而当马祖禅成为一种诗意的存在精神之时,就必然会对一定时代的审美文化产生影响。由此,解读马祖禅的精神实质与宋代审美文化的关系就成为可能。究于审美文化是一种介于美学与审美现象的中间文化形态,所以本文一方面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阐释马祖禅的禅宗精神与宋代审美文化意识的关系;另一方面用实证的方式来校正和印证“平常心是道”的禅宗精神与宋代审美文化的关系。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平常心是道”禅宗精神的解读,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平常心是道”的精神实质,其中“佛不远人,即心而证”是它的立足点——更着意于自我心性的开发,肯定自身价值,反对一切外在的权威、经典对参禅人的束缚。以此为基础,马祖禅强调的是在参禅的过程中自我个性的阐扬。在这一立足点的导引下,所以马祖禅讲究“法无所着,触境皆如”——只要以无拣择之心,面对日常生活,就是得“道”,就是一种达到佛家至高境界的表现。正是这种在随常生活中悟“道”的精神使马祖禅非常注重对“当下”生活的体认,在马祖禅看来,参禅者只要空掉外在的攀援与追逐,刹那即可成永恒,瞬间即为佛境。马祖禅的这些特点,不仅为宋代士大夫带去了一种解脱之道,而且也为他们带去了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同时为宋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带去新的质素。 第一章、“平常心是道”的禅宗精神与宋代士大夫的“时代心理”——宋代特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形成了一种矛盾的结构。宋代文人要在这种矛盾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生存和发展,要在其中保持自己的一种内在操守和人格平衡,超越人生的痛苦和彷徨,获得生活的淡静和生命的快乐,就成为文人阶层一种精神的、心理的、信仰的、审美的广泛需要,这就为马祖禅进入文人阶层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打开了方便之门。本章主要解决的是有宋一代形成悦禅之风的“时代心理”是什么,其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马祖禅对宋代士大夫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二章、“平淡”——宋代审美文化的整体追求。在本章中,主要探讨的是在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说的影响下,宋代士大夫出现讲求“平淡”的美学观,而这种追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宋代审美文化(诗、画、瓷器)中呈现出一种淡而有味、富含理趣的圆融境界。本章主要解决的是宋代士大夫吸收了“平常心是道”哪一特点使他们产生“平淡”的美学观,以及在宋代审美文化中又是怎样印证这种美学观的。 第三章、“尚意”。本章主要论述的是——马祖禅的“平常心是道”说中肯定自心清静、自修自作,强调打破“佛”与“我”的时空阻隔的特点,为宋代士大夫带去了另外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正是这种艺术思维方式,使宋人的审美文化活动就出现了“尚意”风潮。这种艺术思维方式使宋代文人对待一些审美文化样式(山水的观赏、山水画以及宋词)产生了迥异于前代的看法,而且也使宋代文人在进行审美文化实践活动(书法、文人画)中出现了迥异于前代的特点——注重个性的表现。 第四章、“求韵”。在这里我们重点论述的是马祖禅要求在有限的人间世相(山水之间)体悟的“无”的智慧,这种精神使得宋代文人格外注重山水田园诗画的韵味,在他们看来这种韵味之美的具体表现就是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创设出一个富有余意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通过有限的山水空间了悟到禅宗的所倡导的“空”的意味。正是如此追求,就使有宋一代的山水诗画从整体上出现萧散清远的特点。
【关键词】:平常心是道 平淡 尚意 求韵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22
- 一、“平常心是道”的禅宗精神解读11-19
- (一) 即心而证,佛不远人11-14
- (二) 法无所着,触境皆如14-15
- (三) 随处任真15-17
- (四) “平常心是道”说的意义17-19
- 二、宋代禅宗精神与审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19-20
- 三、宋代禅宗与审美文化关系的研究意义20-22
- 第一章 “平常心是道”的禅宗精神与宋代士大夫的群体心态22-31
- 一、“平常心是道”与宋代士大夫面对社会政治的“进退方略”22-25
- 二、“平常心是道”与宋代士大夫面对人生的“解脱心理”25-28
- 三、“平常心是道”与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整合意识”28-31
- 第二章 平淡31-40
- 一、淡而有味31-35
- (一) 含蕴深厚31-32
- (二) 田园童趣32-35
- 二、圆融之境35-40
- (一) 自然高妙35-36
- (二) 浑然天成36-37
- (三) 富含理趣37-40
- 第三章 尚意40-49
- 一、适意40-43
- (一) 随意自在40-41
- (二) 山水求逸41-42
- (三) 清欢遣怀42-43
- 二、表“意”43-49
- (一) 个性笔意44-47
- (二) 寄兴画风47-49
- 第四章 求韵49-54
- 一、体有味无,余意境界49-51
- 二、萧散淡泊,清远荒寒51-54
- 结束语54-55
- 参考书目55-56
- 致谢辞56-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晓佳;;此“道一”正是马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 皮朝纲;马祖道一——洪州宗禅学及其在禅宗美学思想史上的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 唐江;祖塔重光 名刹再建─—参加马祖道场宝峰禅寺双庆法会侧记[J];法音;1994年03期
4 赖功欧;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禅道理念[J];中国哲学史;2002年04期
5 田悦阳,张雪梅;“平常心”是道[J];中国宗教;2005年09期
6 文豪;;马祖道一禅语分析[J];五台山研究;2005年04期
7 吴加进;;试论“平常心是道”的归属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4期
8 祁博辰;秦留;;一堆木柴[J];东方养生;2011年02期
9 华方田;;马祖道一与洪州禅[J];竞争力;2009年06期
10 叶晚;否定的精神[J];佛教文化;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改萍;;浅析马祖道一的禅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玉昆;;唐五代禅宗在闽南的传播[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黄强;;有感徐霞客龙虎山游踪[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4 沈冬梅;;《景德传灯录》与禅茶文化[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彬;龚公山麓的禅云[N];文艺报;2011年
2 顾伟建 杨秀兰 郑炜君;安国寺是日本禅宗的发源地?[N];嘉兴日报;2006年
3 钟瑜;宜春主攻旅游升温战[N];江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覃丹 实习生 汪高;文化之魅:农民新村的完美转身[N];四川日报;2009年
5 何启发 龙西泉 朱永生;宜春禅宗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下)[N];宜春日报;2005年
6 雷小新 本报记者 钟瑜;开掘禅宗文化旅游“金矿”[N];江西日报;2006年
7 孙红星 本报记者 邬李云 李蓉;靖安旅游 “漂”出来的朝阳产业[N];宜春日报;2009年
8 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 秦福荣;值得借鉴的佛教理念[N];乐山日报;2010年
9 温金玉;沩仰宗:“无思”悟道[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邹云;临济宗:以心印心,心心不异[N];中国民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庄;唐五代禅宗非言语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吴树波;中国传统宗教的休闲智慧[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婧;论马祖道一禅法思想[D];西藏民族学院;2013年
2 李国栋;马祖道一禅学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若铭;马祖道一禅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高虹;洪洲道一禅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韩艳秋;人之追问[D];西北大学;2006年
6 谷青;盛中唐禅学流变中王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7 曾炜;“西川佛都”项目创业计划书[D];四川大学;2004年
8 宋征宇;韩国佛教本土化之管窥[D];延边大学;2006年
9 刘玮;“平常心是道”[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熊英;权德舆诗歌创作与马祖洪州禅[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平常心是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