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公民:佛教僧人的社会身份及其近代转变
本文关键词:菩萨公民:佛教僧人的社会身份及其近代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近代中国也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剧烈变迁转型的时期。这一时代背景也深深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中国佛教对现实的理解,以及对自我处境的认识和反省。这种基于“现实”的新的理解和反省的过程,通过僧人重新寻求僧伽身份的社会定位过程得到了生动地体现。 从臣民到公民的个体社会身份的转变是辛亥革命之后近代中国社会领域最深刻的变迁,本论文选取了近代中国自辛亥革命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佛教僧人争取公民身份这一历史片段,试图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佛教僧人争取公民身份的过程以解释僧人新的社会定位或者说僧人身份认同的转变。研究的框架是以宗教社会学为基础,以佛教僧人争取公民身份的言论与行动表达为分析素材的,它们与社会的制度结构一同构成了僧人身份认同转变过程中的“事实”。而对这些“事实”如何动态性地转化和再生产过程的分析既是本论文的方法论取向,也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佛教僧人既是宗教信徒,同时也是国家公民。因此近代中国佛教僧人的身份认同过程同时体现出公民的身份认同与宗教信徒的身份认同二者之间的内在紧张冲突与协调的特征。这种紧张冲突既体现为何者更为首要的问题,也体现为佛教所说的出世入世之间的真俗二谛的关系问题以及信仰与现实的问题。研究发现,僧伽身份一直是僧人身份认同的核心,但在僧人看来,僧伽身份的获得是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的,公民身份与僧伽身份一同构成了僧人身份认同的完整性。出世入世或者说真俗二谛的问题以及信仰与现实的问题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与冲突,这种构建宗教身份的路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与西方不尽相同的宗教传统与政教关系结构。这也同时表明,西方教会宗教背景下神圣与世俗这种二分法在解释中国佛教僧人的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局限性。 但是研究也表明,佛教的国家认同传统既不必被作为对佛教失去其宗教独立性的担忧,也不能被夸大为是佛教过度政治化的危险,佛教的国家属性既有其教义上的根源,也与传统和现实有关。而这些方面反过来也使佛教僧人得以保持其宗教身份在身份认同中的核心性。僧人身份的认同是一种多重意义结构,佛教的信仰体系、传统、结构环境和现实分别构成了僧伽身份认同的目的、意义脉络、资源与机缘。菩萨公民的身份认同是这种多重意义结构建构的结果、表达与实践,它同时也体现出近代中国佛教僧人在现世中建构其僧伽身份神圣性认同的行动逻辑与特殊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佛教僧人 菩萨 公民身份 身份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导论14-39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14-16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研究回顾16-26
- 一、近代中国佛教的研究16-21
- 二、近代中国公民身份的研究21-26
-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26-32
- 第四节 研究方法32-36
-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36-37
- 第六节 文献资料的说明37-39
- 第二章 宗教身份的社会定位:宗教、公民身份与身份整合39-62
- 第一节 身份、身份认同与多重身份问题39-43
- 一、身份概念的社会学内涵39-41
- 二、身份认同的过程41-42
- 三、多重身份问题42-43
- 第二节 公民身份:身份认同、权利和实践43-50
- 一、身份认同45-46
- 二、权利的核心地位46-48
- 三、公民身份的实践48-50
- 第三节 宗教与公民身份:宗教身份的社会定位50-62
- 一、宗教身份50-56
- 二、宗教与公民身份认同的建构56-62
- 第三章 传统中国佛教僧人身份的建构62-81
- 第一节 何谓僧人62-63
- 第二节 中国僧人的定义63-69
- 一、接受大乘佛教63-66
- 二、调解经教与戒律冲突66-67
- 三、创建本土宗派67-69
- 第三节 佛教僧团的发展69-72
- 第四节 “方外之宾”的退隐:僧人与国家72-76
- 第五节 身份认同结构的非均衡性:对佛教僧人身份认同过程的初步分析76-81
- 第四章 国家危机与佛教僧伽的身份转型81-93
- 第一节 个人与公民:近代危机中的转变81-86
- 一、寻求意义与秩序81-82
- 二、从臣民到公民82-84
- 三、 改造国民性84-86
- 第二节 国家危机中的僧伽身份危机86-88
- 第三节 重新发现佛教:国家危机中的佛教救国运动88-93
- 一、佛教救国:居士救世佛学的兴起89-91
- 二、国家危机中的僧伽身份转型91-93
- 第五章 僧人身份认同的重构:从僧伽到公民93-125
- 第一节 僧伽也是公民93-98
- 一、近代中国佛教僧人公民身份产生的原因94-96
- 二、争取公民身份96-98
- 第二节 僧人的权利与权利实践98-110
- 一、争取平等的法律地位98-103
- 二、政治参与103-107
- 三、文化身份的合法性107-110
- 第三节 护教与救国:认同问题110-117
- 一、国家认同的表达110-112
- 二、佛法与国家建设112-114
- 三、 救国即救教:抗日战争中的僧人114-117
- 第四节 定义新僧伽:从僧团到教团117-122
- 一、重新构建现代教团117-119
- 二、群体一致的困难119-122
- 第五节 文化公民身份认同的形成122-125
- 第六章 菩萨公民:身份认同整合中的社会边界125-145
- 第一节 菩萨公民:身份认同的整合125-130
- 一、公民都可成为大心凡夫的菩萨125-126
- 二、菩萨公民的身份认同:从理念到行动126-128
- 三、身份整合的制度困难128-130
- 第二节 身份边界识别的紧张130-141
- 一、佛教信仰与公民的价值理念131-132
- 二、入世与出世:行动中的身份认同边界132-134
- 三、佛教与政治:僧人政治参与中的身份认同134-139
- 四、佛教的民族性:民族主义运动中的佛教139-141
- 第三节 人间佛教的道路:重建僧伽身份的象征认同141-145
- 一、人间佛教的提出及其象征意义141-142
- 二、重建僧伽身份的认同象征142-145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145-164
- 第一节 菩萨公民身份的多重意义结构145-150
- 第二节 在现世中建构僧伽身份的神圣性认同150-154
- 第三节 宗教身份研究:对本项研究的检讨154-164
- 一、现代社会中的宗教身份认同155-157
- 二、宗教公民:选择与建构157-159
- 三、宗教身份的社会建构159-164
- 参考文献164-178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78-179
- 致谢179-1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馨元;公民概念之演变[J];当代法学;2004年04期
2 王雷泉;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J];佛教文化;1998年01期
3 志道;当代印度佛教复兴与"参与佛教"运动[J];佛教文化;2005年01期
4 邓子美;;现代社会趋势与人间佛教的走向[J];佛教文化;2008年01期
5 吴信如;佛法戒律论[J];佛学研究;1996年00期
6 邓子美;新世纪佛教复兴的组织基础(一)——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教会社团的组建[J];法音;1999年05期
7 陈兵;中国佛教的回顾与展望[J];法音;2000年02期
8 释圣严;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功能及其修行观念[J];法音;2003年06期
9 体恒;凄风惨雨国劫日 狮子奋迅救难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J];法音;2005年07期
10 左松涛;;近代中国佛教兴学之缘起[J];法音;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2 宋玉波;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马莉;民国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艳萍;现代化背景下佛教社会功能发挥路径之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2 李明;民国时期僧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菩萨公民:佛教僧人的社会身份及其近代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