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九华山佛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21:15
本文关键词:明清九华山佛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九华山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佛教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佛教既已传入九华山,僧人檀号为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新罗王族释地藏卓锡九华后,刻苦修行,兴建寺宇,躬身教化,九华山佛教渐盛。释地藏之后,九华山佛教于唐代获得初步发展,寺院、僧人渐多。宋元时期,九华山佛教继续发展,寺院广为修建,多座寺院获朝廷赐额,同时有一批高僧大德于山修行弘法。 明清时期,中国佛教世俗化空前强化,进一步与民间信仰、民众生活相结合。菩萨信仰、烧香拜佛活动在信众中影响较大,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家喻户晓。随着佛教世俗化的加强,人们逐渐将释地藏与地藏菩萨混淆,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正式形成并得到巩固,至乾隆年间,正式跻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行列,成为信众烧香朝拜的主要圣地之一。地藏信仰不但可以减轻民众对现实苦难的畏惧,更能缓解对死后地狱煎熬的恐慌,不但关注当世,更关注死后。所以,九华山成为佛教名山的时间虽然要晚于其它三座名山,但在明清时期的发展速度却是最快的。另外,帝王僧俗对地藏道场的护持和弘传,也成为九华山佛教名山形成的重要原因。 地藏信仰是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的核心内容,整个九华山佛教几乎无处不体现了地藏信仰。僧人不但宣扬地藏信仰,而且还践行地藏精神,肉身文化的形成便是体现;士人、普通百姓崇奉地藏菩萨更是不遗余力,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士人更是留下了赞美地藏菩萨的不朽作品;有关释地藏的“遗迹”、传说故事等层出不穷,虽大多伴有后人附会的、带有神话色彩的内容,但却体现了释地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影响。 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除地藏信仰兴盛外,佛学、宗派也有一些发展与传承。纵观整个明清时期九华山佛学,呈阶段性发展特色。明中前期,九华山佛教处于恢复发展阶段,佛学水平较高的僧人很少,主要为禅僧。明后期至清中前期,九华山佛教达到鼎盛,高僧增多,佛学获得一定发展,不仅禅宗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了净土宗、华严宗等。清后期,受到太平天国战火重创的九华山佛教,再次处于恢复阶段,但此时期的佛学,虽比不上之前,但仍有一定发展,部分佛学水平较高的僧人来山传法,出现了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律宗并存,以禅宗为主的局面。但从总体来讲,受明清佛教大环境的影响,此时期的九华佛学,在教义、教理方面多陈陈相因,述而不作,缺乏创新性。这也说明,明清时期的九华山佛学,只是维持了表面的繁荣而已。 明清时期九华山僧人数量也随着佛教的兴衰而增减。明中前期,僧人数量不多。明后期至清中前期,随着佛教达到鼎盛,僧人云集,名僧众多。清后期,佛教虽处于恢复阶段,但也不乏名僧出现。僧人们平时严格遵循《敕修百丈清规》中规定的清规戒律,但当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政府也会出面予以保护。僧人们所接受教育的方式,先后有讲经和办学两种形式,其中于九华山开坛讲经者,既有本山高僧,也有请来的外地名僧。僧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为香火、化缘、庄田和商业,虽然形式多样,有时收入也不菲,但总体说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并受到社会政治和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 九华山佛教寺院主要分布在九华街、闵园、天台、后山及山下附近地区,明清时期、特别是明末至清中前期,曾大规模修建,形成一个庞大的寺院建筑群。主要大寺如化城寺、肉身宝殿等,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修建寺院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僧人、特别是住持僧人的募化,而地方大族、商人及普通百姓的功德捐助以及朝廷、地方政府的官助等,则是另一重要来源。寺院建筑多采用宫殿式、民居式和组合式的建筑样式,以民居式为主,内部装饰讲究,技艺精湛,且借物入境,注重功用性。整个寺院建筑群,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回旋曲折、布局灵活,于散乱中取和谐,于朴实中见庄严,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色和古老村落交相辉映,古朴清幽,秀雅灵妙,在代表了九华山乡土建筑优秀传统的同时,也体现了当地高度世俗化的宗教生活。 明清时期的九华山佛教,虽然香火旺盛,但与全国佛教一样,佛学衰微,仅有的一点发展也是诸宗融合、三教融合。相反,世俗化却日盛,地藏道场兴旺。这也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发展特色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的繁盛,对当地甚至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的影响要大于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明清九华山佛教虽然在佛学义理方面无多大成就,世俗化强,但在佛教诸宗集体衰微的情况下,不但自身跻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行列,而且使地藏信仰沿袭不衰,并加大了在民间的影响力,丰富了佛教的内容。自此,“四大名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取向。此外,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的繁盛,还极大丰富了我国艺术宝库的内容,并促使佛教文化向民俗文化渗透,对九华山当地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九华山 佛教 地藏信仰 僧人 世俗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9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绪论15-28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5-16
- 二、学术史回顾与检讨16-24
- 三、史料概述24-26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26-27
- 五、创新点与难点27-28
- 第一章 明代之前的九华山佛教28-55
- 第一节 唐代佛教的传入及初步发展28-50
- 一、初传时间诸说29-30
- 二、初传时间考证30-31
- 三、初步发展31-50
- 第二节 宋元时期持续发展50-55
- 第二章 明清时期佛教名山的形成55-100
- 第一节 佛教名山形成时间考55-59
- 第二节 地藏道场的形成与巩固59-86
- 一、地藏信仰60-80
- 二、释地藏与地藏菩萨的混淆80-86
- 第三节 帝王僧俗对地藏道场的护持和弘传86-100
- 一、帝王护持86-95
- 二、名僧及士人的弘传95-100
- 第三章 地藏信仰100-120
- 第一节 僧人宣扬地藏信仰,践行地藏精神100-114
- 一、宣扬地藏信仰100-104
- 二、践行地藏精神104-114
- 第二节 信众朝拜地藏菩萨114-117
- 一、士人114-115
- 二、普通百姓115-117
- 第三节 “遗迹”与传说故事117-120
- 第四章 佛学120-130
- 第一节 佛学发展120-124
- 第二节 宗派124-130
- 第五章 僧人130-152
- 第一节 僧人群体130-139
- 第二节 管理与保护139-142
- 一、管理139-141
- 二、保护141-142
- 第三节 僧伽教育142-144
- 一、讲经传戒142-144
- 二、办学144
- 第四节 生活来源144-152
- 一、香火145-146
- 二、化缘146-147
- 三、庄田147-148
- 四、商业148-152
- 第六章 寺院建筑152-216
- 第一节 修建152-195
- 一、明中前期以恢复为主152-155
- 二、明后期至清中前期大规模修建155-162
- 三、清后期再次以恢复为主162-195
- 第二节 修建寺院的经济来源195-198
- 一、僧人募化196-197
- 二、官民捐助197-198
- 三、官助198
- 第三节 主要寺院简介198-211
- 第四节 建筑特色211-216
- 一、依山就势,布局灵活211-212
- 二、类型多样,造型独特212-213
- 三、装饰精美,艺术性强213-214
- 四、借物入境,突出功用214-216
- 第七章 特点与影响216-248
- 第一节 特点216-224
- 一、香火旺盛216-217
- 二、儒释道三教融合217-224
- 第二节 影响224-248
- 一、对政治的影响224-227
- 二、对经济的影响227-231
- 三、对文化的影响231-248
- 余论248-250
- 参考文献250-262
- 致谢262-264
- 个人简历2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澍田;;试论新罗高僧金地藏证道九华的业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2 谢澍田;试论新罗僧金地藏入唐求法修道的思想和实践[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3 张跃西;论九华山佛教文化特色[J];池州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4 尹文汉;论九华山佛教文化与我国地藏信仰的互动[J];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5 汪孔德,何立新;九华山佛教档案及保存完好的原因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6 尹文汉;;王阳明游九华山综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7 丁希勤;;从地藏信仰的兴起看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8 尹文汉;;明清时期九华山高僧略论[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9 谭甲文;;阳明心学与九华佛学[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丁希勤;;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明清九华山佛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