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观探究
发布时间:2022-01-20 07:40
《成唯识论》代表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最高水平,学界亦有将之嘉誉为唯识学巅峰之作者;《成唯识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罕见的具有甚深思辨体系的重要典籍。“转识成智”理论是《成唯识论》中的重要内容,“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转识成智”理论所显现出的生命结构。具体为:唯识学将“识”设置成一切生命现象所由生的根源,认为生命的组成唯识构造。且建立一个巨大的结构系统来介绍生命的结构层次,把万物得以而生的“识”作为生命的本源,继而从“识”到“三界九地”横向构成,以及“六凡”到“四圣”的纵向结构两个向度展开。同时,探讨了生命各层次的优越性以及缺陷。其次是“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解脱观,“转识成智”追求的是一种最为清净圆满的生命终极境界。“转识成智”理论的整个系统内,“识”是一切生命体本源,但由于生命现象有各种缺陷的存在,“转识成智”理论由此指出生命解脱而步入清净圆满的必要性。由“八识”转依而得的“四智”,具有无相无执无染的功能,使得生命现象达到清净无漏的状态,由于“智”的妙用使得生命解脱有其可能性。最后是“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智慧观,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生命之超越,在于转染污的“八...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来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四、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转识成智”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转识成智”理论的内容
第二章 《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结构观
第一节 生命的构成
一、心与身的关系
二、“识”之种子与生命
三、“八识”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生命结构的两个向度
一、识”与“三界九地”的横向生命观
二、“六凡”到“四圣”的纵向生命观
第三节 “识”与“四智”
一、“四智相应心品”的含义和分类
二、生命结构的四个层次
三、“八识”转得“四智”
第三章 《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解脱观
第一节 生命解脱之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可能性:“识”之具足
二、必要性:个体生命之缺陷
第二节 “八识”与染污生命
一、生命染污的初步影响——前五识
二、生命染污的制造者——第六意识
三、生命染污的根源——第七末那识
四、生命染污的执行者——第八阿赖耶识
第三节 净化“八识”的历程与生命解脱
一、资粮位
二、加行位
三、通达位
四、修习位
五、究竞位
第四章 《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智慧观
第一节 智慧之实质
一、菩提与涅槃
二、智慧的三种类别
第二节 “四智”的智慧与妙用
一、妙观察智:观察圆明照大千
二、平等性智:如来现起他受用
三、大圆境智:普照十方尘刹中
四、成所作智: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三节 生命智慧观与现代生命的安顿
一、关于生命的“去处”问题
二、智慧与生命质量
三、生命智慧之实质与生命的安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命十字模型”说与“唯识生命观”刍议[J]. 陈志敏. 办公自动化. 2016(20)
[2]论佛教生命观[J]. 温珍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S2)
[3]佛教视域中人的生命层次观[J]. 陈红.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4]《成唯识论》种子本有论探析[J]. 张利文. 世界宗教研究. 2013 (03)
[5]唯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接榫点——吕澂与冯契的“转识成智”实践观[J]. 袁宏禹.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6]唯识学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上)[J]. 袁经文. 法音. 2012(07)
[7]不可轻忽的唯识学之“总识”思想[J]. 王声忆. 理论界. 2011(05)
[8]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关系问题——从唯识学和现象学的角度看“识”与“智”的关系[J]. 倪梁康. 哲学研究. 2008(11)
[9]略论佛教的生死观[J]. 朱志先. 理论月刊. 2007(08)
[10]叩问生命:现代新儒家的佛学因缘[J]. 张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博士论文
[1]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D]. 熊桂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熊十力生命哲学研究[D]. 刘风雪.南开大学 2014
[3]《成唯识论》探微[D]. 高明.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成唯识论》识变问题研究[D]. 张利文.苏州大学 2011
[5]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 高小强.四川大学 2005
[6]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 徐东来.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马克思生命哲学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韦毅.广西师范学院 2014
[2]浅析《成唯识论》中的识变思想[D]. 黄光旭.吉林大学 2014
[3]试述梁漱溟的医学生命观[D]. 刘莎.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4]禅宗生命观研究[D]. 冯天春.江西师范大学 2011
[5]玄奘“转识成智”理论研究[D]. 李成.黑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8434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来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四、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转识成智”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转识成智”理论的内容
第二章 《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结构观
第一节 生命的构成
一、心与身的关系
二、“识”之种子与生命
三、“八识”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生命结构的两个向度
一、识”与“三界九地”的横向生命观
二、“六凡”到“四圣”的纵向生命观
第三节 “识”与“四智”
一、“四智相应心品”的含义和分类
二、生命结构的四个层次
三、“八识”转得“四智”
第三章 《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解脱观
第一节 生命解脱之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可能性:“识”之具足
二、必要性:个体生命之缺陷
第二节 “八识”与染污生命
一、生命染污的初步影响——前五识
二、生命染污的制造者——第六意识
三、生命染污的根源——第七末那识
四、生命染污的执行者——第八阿赖耶识
第三节 净化“八识”的历程与生命解脱
一、资粮位
二、加行位
三、通达位
四、修习位
五、究竞位
第四章 《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智慧观
第一节 智慧之实质
一、菩提与涅槃
二、智慧的三种类别
第二节 “四智”的智慧与妙用
一、妙观察智:观察圆明照大千
二、平等性智:如来现起他受用
三、大圆境智:普照十方尘刹中
四、成所作智: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三节 生命智慧观与现代生命的安顿
一、关于生命的“去处”问题
二、智慧与生命质量
三、生命智慧之实质与生命的安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命十字模型”说与“唯识生命观”刍议[J]. 陈志敏. 办公自动化. 2016(20)
[2]论佛教生命观[J]. 温珍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S2)
[3]佛教视域中人的生命层次观[J]. 陈红.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4]《成唯识论》种子本有论探析[J]. 张利文. 世界宗教研究. 2013 (03)
[5]唯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接榫点——吕澂与冯契的“转识成智”实践观[J]. 袁宏禹.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6]唯识学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上)[J]. 袁经文. 法音. 2012(07)
[7]不可轻忽的唯识学之“总识”思想[J]. 王声忆. 理论界. 2011(05)
[8]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关系问题——从唯识学和现象学的角度看“识”与“智”的关系[J]. 倪梁康. 哲学研究. 2008(11)
[9]略论佛教的生死观[J]. 朱志先. 理论月刊. 2007(08)
[10]叩问生命:现代新儒家的佛学因缘[J]. 张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博士论文
[1]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D]. 熊桂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熊十力生命哲学研究[D]. 刘风雪.南开大学 2014
[3]《成唯识论》探微[D]. 高明.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成唯识论》识变问题研究[D]. 张利文.苏州大学 2011
[5]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 高小强.四川大学 2005
[6]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 徐东来.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马克思生命哲学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韦毅.广西师范学院 2014
[2]浅析《成唯识论》中的识变思想[D]. 黄光旭.吉林大学 2014
[3]试述梁漱溟的医学生命观[D]. 刘莎.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4]禅宗生命观研究[D]. 冯天春.江西师范大学 2011
[5]玄奘“转识成智”理论研究[D]. 李成.黑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8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9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