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僧诤的认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17-05-13 07:04
本文关键词:吐蕃僧诤的认识论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吐蕃僧诤”是发生于公元8世纪末的一场佛学辩论,体现了身处不同文化体系中佛教学者对佛学的不同阐释。纵观整个事件,莲花戒所主张的渐悟法门与摩诃衍所倡导的顿悟法门针锋相对,似乎修习实践问题成为了“吐蕃僧诤”的焦点问题。但仔细分析,便发现修习实践上的针锋相对在于二人关于“无分别智”的认识不同。虽然二人都十分重视“无分别智”,并认为“无分别智”是成佛的关键,,但却在如何获取“无分别智”的问题上见解不同。莲花戒认为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学习才能获取“无分别智”。而摩诃衍认为只要“观心”、“不作意”,便能获得“无分别智”,无需繁琐的理论学习过程。进一步分析,便发现造成二人关于“无分别智”的认识的不同是因为二人的佛性思想有很大差异。莲花戒出自印度瑜伽行中观自续派,摩诃衍则出自中国禅宗北宗一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脉传承,势必造成两种不同的思想主旨和逻辑理路。表现在佛性论上,莲花戒认为佛性是始有,而摩诃衍认为佛性是本有。因此,佛性问题才是“吐蕃僧诤”的关键所在。本论文将修习实践、“无分别智”和佛性思想这三个问题作为分析“吐蕃僧诤”三个维度,而这三个问题都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因此本论文便从认识论的角度重新解读莲花戒与摩诃衍的争论,以求更深刻的理解“吐蕃僧诤”的哲学实质。
【关键词】:吐蕃僧诤 莲花戒 摩诃衍 认识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8;B017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11
- 第一章 吐蕃僧诤的历史背景11-18
- 1.1 赤松德赞时期的吐蕃社会11-15
- 1.1.1 赤松德赞时期的宗教11-12
- 1.1.2 汉地禅宗与印度佛教之间的冲突12-15
- 1.2 吐蕃僧诤的过程及结果15-18
- 1.2.1 吐蕃僧诤的过程15-16
- 1.2.2 吐蕃僧诤的结果16-18
- 第二章 成佛的法门——修习实践的区别18-25
- 2.1 莲花戒的渐修法门18-22
- 2.1.1 方便与智慧双运法门18-19
- 2.1.2 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双运法门19-22
- 2.2 摩诃衍的顿悟法门22-25
- 2.2.1 不观是菩提22-23
- 2.2.2 看心法门23-25
- 第三章 无分别智——认识智慧的差异25-30
- 3.1 无分别智的含义25-26
- 3.1.1 无分别智的含义25-26
- 3.1.2 无分别智的获得26
- 3.2 莲花戒对摩诃衍的批判26-30
- 3.2.1 莲花戒的批判27-28
- 3.2.2 理性看待莲花戒的批判28-30
- 第四章 始有与本有——佛性论的不同30-39
- 4.1 佛性思想概说30-33
- 4.1.1 佛性思想的提出30-31
- 4.1.2 莲花戒与摩诃衍的佛性思想31-33
- 4.2 莲花戒与摩诃衍佛性思想区别的原因33-39
- 4.2.1 莲花戒与印度中观学派33-35
- 4.2.2 摩诃衍与汉地禅宗35-39
- 结论39-42
- 参考文献42-46
- 致谢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拉;;论莲花戒《修习次第论》三篇对藏传佛教的影响[J];法音;2009年05期
2 班班多杰;;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J];历史研究;2008年06期
3 佟德富;试论禅宗在吐蕃社会的传播及其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年03期
4 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J];唐史论丛;2008年00期
5 李元光;;汉地禅宗退出藏区原因新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2期
6 尹邦志;吴俊;;从《楞伽经》看吐蕃僧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8期
7 李元光;;试论汉地禅宗在藏区的传播和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2期
8 尹邦志;张炜明;;桑耶寺的香火——《禅定目炬》和《拔协》对吐蕃宗论起因的不同叙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2期
9 尹邦志;;《禅定目炬》对吐蕃宗论的和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吐蕃僧诤的认识论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61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