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至十世纪佛教传播的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1:12
本文关键词:八至十世纪佛教传播的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八至十世纪佛教完成中国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传播是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主旋律。本文以佛寺为载体,研究八至十世纪佛教思想传播的主要方式、思想内容;采用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以图说明佛教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八至十世纪思想史与社会史背景。在介绍佛教与中国社会在八世纪初思想形态的基本特征与历史使命的同时梳理了佛寺的分布状况及文化功能。 第二部分:考察八至十世纪唐代佛寺教内传播外在形式与思想内容。从一个僧侣的受教育课程内容出发,包括初学经典、受戒习律与选择专攻之业。分别选取《法华经》与江浙寺院的童蒙教育、官寺中的授戒活动与律学教育、太原崇福寺的唯识学传承作为例证,南宗禅以“开悟”为特色的教内传播亦将予以论述。 第三部分:考察八至十世纪唐代佛寺教外传播的外在形式与思想内容。教外传播的道场的受众有统治者、士大夫与民众。针对统治者的道场主要有关皇帝个人国家事务两类;针对士大夫的道场以菩萨戒道场为代表;针对一般民众的道场则是以讲经为主的道场;此外还论及一些非义理性的道场。 第四部分:总结八至十世纪佛教传播的思想特征与历史影响。八至十世纪佛教传播总体上具有会通性、自主性、世俗性、实践性等特征,对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佛教传播 佛寺 思想 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1.1 选题缘起7
- 1.2 研究现状7-10
- 1.3 研究内容10-11
- 第一章 八至十世纪中国历史背景11-20
- 1.1 唐代佛教与社会概貌11-16
- 1.1.1 佛教思想——从理论到实践11-13
- 1.1.2 社会背景——从群体到个体13-16
- 1.2 佛寺概况16-20
- 1.2.1 佛寺分布概况16-17
- 1.2.2 佛寺文化功能17-20
- 第二章 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教内传播20-35
- 2.1 传播综论——试经度僧制度与佛教基础教育20-22
- 2.2 思想内容22-35
- 2.2.1 初学经典——《法华经》与江浙寺院的佛学启蒙教育22-26
- 2.2.2 受戒习律——官寺与律学教育26-29
- 2.2.3 专攻之业——太原崇福寺的唯识学传承29-32
- 2.2.4 最上乘禅——开悟与南宗禅的传播32-35
- 第三章 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教外传播35-49
- 3.1 传播综论——从佛教世界到世俗世界35-36
- 3.2 思想内容36-49
- 3.2.1 统治者与佛教道场36-39
- 3.2.2 士大夫与佛教道场39-43
- 3.2.3 民众与佛教道场43-46
- 3.2.4 其他非义理性道场46-49
- 第四章 八至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传播的思想特征与历史影响49-59
- 4.1 八至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传播的思想特征49-54
- 4.1.1 会通性49-50
- 4.1.2 自主性50-51
- 4.1.3 世俗性51-52
- 4.1.4 实践性52-54
- 4.2 八至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传播的历史影响54-59
- 4.2.1 对中国佛教史的影响54-56
- 4.2.2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6-57
- 4.2.3 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57-59
- 参考文献59-63
- 后记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捷;唐代佛教教育宗旨与内容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01期
2 李福标;;皮日休与郑愚关系献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志跃;;宋代国家、礼制与佛教的互动考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4 徐文明;;太原北崇福寺初考[J];晋阳学刊;2009年05期
5 郭绍林;说隋唐佛教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陈大为;;晚唐五代宋初敦煌试经考略[J];兰州学刊;2009年04期
7 马小方;;唐代文士崇佛之日常表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8 顾伟康;;论中国民俗佛教[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03期
9 白文固;唐宋试经剃度制度探究[J];史学月刊;2005年08期
10 宿白;;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J];文物;2009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八至十世纪佛教传播的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6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