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7:06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在继承全部近代哲学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彻底的革命性变革,颠覆了近代以来哲学家们的全部批判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对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审视和解读,在人类宗教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释了宗教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宗教批判的革命性转向。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基石,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发展历史的探究,必须考察宗教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宗教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迁,探究宗教现象的发展演进和变化历程与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之间的现实联系。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对当时的客观社会现实问题和宗教问题进行系统探讨和研究的思想结晶,表明了马克思致力于人类社会的解放事业而奉献毕生精力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宗教问题上的反映。 宗教批判是西方近代哲学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确证信仰与理性、神性与人性的关系既成为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近代西方哲学家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由少年时代的宗教虔诚信仰者、中学作文时期表达出的反宗教情结,到大学时代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崇拜和青年黑格尔派时期萌发的唯心主义宗教立场,最后发展到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宗教批判思想的确立。 就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体现在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有关文献中,后期的批判主要立足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正是通过宗教批判实现了其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从宗教领域的异化现象中发现了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异化现象,通过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了解和体悟以及对费尔巴哈关于人和宗教的关系的阐释以及异化问题的探究,论述了必须用人的社会本质、人的社会活动和人的社会实践去揭示宗教的本质和人的宗教感情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改变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要求。马克思指出:“宗教的本质是现实的、社会的人的本质。宗教感情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要把社会现实、社会事物、人的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阐释彻底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是一个现实的而不是虚幻的过程,它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强调必须要摆脱人们对物的依赖性从而构建人的独立性以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具有历史主体性的特征,是一种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共产主义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异化劳动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运动,是社会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要彻底改变那种与人相异化、相对抗的社会关系,是这种社会关系包括各种生产关系重新回归与人、为人支配的客观状态。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它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的理想,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正是以宗教批判作为切入点,揭示了人在现实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自我异化现象,阐释了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马克思实践批判的理论前提。共产主义思想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理论,它具有过程性和历史性的特征,这种过程性和历史性只有在现实社会的矛盾运动和发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释和说明。 马克思在宗教批判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可以视为对于西方传统的宗教批判方式的彻底变革,即从理性的批判到实践的批判,从而确立了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在西方宗教批判史上的重要理论地位。我们应当以西方宗教批判思想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为基本线索,解读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将宗教归结为全部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重新对宗教本身进行批判和解构。宗教绝不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宗教是劳动异化后人们生产活动的副产品,从而将对于宗教的批判由理性领域推进到社会生产领域,实现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实现人们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类的真正幸福,仅对宗教进行理论上的批判不可能消灭宗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唤起人民的觉悟,摧毁宗教赖以产生和生存的社会世俗基础。因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他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说明要消灭潜伏在人们“自我意识”中的“幽灵”、“怪影”和“怪想”,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造成这种现存状况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本身,从而彻底铲除宗教赖以生存的世俗根源,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 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但是,在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对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缺乏实事求是的研究,因此,我们应当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宗教批判理论的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把握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转变历程和历史唯物主义宗教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更加准确完整地加以理解和掌握,为党和政府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宗教政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宗教 宗教批判 唯物史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A811;B91
【目录】:
  • 中文摘要3-7
  • Abstract7-15
  • 导言15-23
  • 第一章 马克思宗教批判在其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23-31
  • 第一节 马克思宗教批判在其理论中的地位23-26
  • 第二节 马克思宗教批判在其理论中的作用26-31
  • 第二章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渊源31-62
  • 第一节 西方神学思想31-34
  • 第二节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思想34-47
  •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基本思想34-39
  • 二、闵采尔教的改革思想39-42
  • 三、路德教的宗教改革思想42-47
  • 第三节 欧洲哲学的宗教思想47-62
  • 一、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宗教思想48-49
  • 二、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宗教思想49-53
  •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宗教思想53-58
  • 四、欧洲文艺理论中的宗教思想58-62
  • 第三章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衍变62-88
  • 第一节 马克思虔诚地追随时期62-70
  • 第二节 马克思怀疑地看待宗教时期70-72
  • 第三节 马克思批判地看待宗教时期72-75
  • 第四节 马克思唯物地看待宗教时期75-80
  • 第五节 马克思实践地看待宗教时期80-88
  • 第四章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论内容88-112
  • 第一节 宗教批判的基本内容88-97
  • 一、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对象88-90
  • 二、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地位和作用90-91
  • 三、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目的91-93
  • 四、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包容性特质93-97
  • 第二节 宗教批判与其他批判的关系97-102
  • 一、宗教批判与哲学批判的关系97-98
  • 二、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关系98-99
  • 三、宗教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的关系99-100
  • 四、宗教批判与道德批判的关系100-102
  • 第三节 宗教批判对实现人的解放的影响102-112
  • 一、宗教批判对实现人的精神解放的影响102-104
  • 二、宗教批判对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的影响104-107
  • 三、宗教批判对实现人的经济解放的影响107-109
  • 四、宗教批判对实现社会和谐的影响109-112
  • 第五章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112-127
  • 第一节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论特征112-121
  • 一、从揭露宗教的秘密转向揭露异化劳动的秘密112-114
  • 二、从理性的批判转变为行动的批判114-116
  • 三、从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116-121
  • 第二节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当代价值121-127
  • 一、科学把握宗教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规律121-122
  •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122-124
  • 三、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当代价值旨归124-127
  • 结语127-129
  • 主要参考文献129-137
  • 一、著作129-132
  • 二、学术论文132-136
  • 三、英语文献136-137
  • 致谢137-13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德;泉州地区宗教文化特征论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黄海德;;牟宗三先生“三统”说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杨楹;哲学:在神圣与世俗之间[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4 黄海德;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与中华文明[J];东南学术;2005年05期

5 杨楹;罗建平;;论马克思解放理论视域中的“宗教”[J];东南学术;2006年05期

6 王礼平,黄伟;西美尔与马克思宗教社会观比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俞吾金;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的扬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杨学功;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从哲学形态转变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李琳;;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与超越——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J];法制与社会;2009年17期

10 李毓章;论鲍威尔宗教批判的特色——对《基督教真相》一书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63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d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