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会馆圣贤祭祀分析
本文关键词:北京会馆圣贤祭祀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对北京宣南地区近百座现存会馆建筑及其后人,特别是山左会馆,进行了连续十年的田野调查,并查寻、研读了《山左会馆设祭仪节》等数百种相关古今书刊、碑刻文献,笔者深入了解了北京会馆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古圣先贤崇拜是北京会馆祭祀的重点,其形式、内涵至今对社会文化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文献考证、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英国学者特纳“仪式过程”、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方李莉老师“传统与变迁”等人类学理论,提出北京会馆是乡土社会在大城市里的集中反映,其祭祀活动是人类学仪式过程的表现等观点。围绕上述问题,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笔者概述了北京会馆祭祀的一般情况,发掘出北京会馆圣贤祭祀的四大特点,即对象“人多神少”;范围“覆盖全面,土客结合”;关系“地缘为主,业、血辅助”;形式“重礼轻艺”,并力图分析其中的社会背景及形成原因。同时,以山左会馆作为典型例证,全面介绍了《山左会馆设祭仪节》中的祭孔礼仪,与其它孔庙祭孔仪式和会馆祭祀进行对比,寻找其异同,并在该馆祭品制造调查中找到了传承人,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说明其祭祀“有人无神,有客有土,血缘突出,有礼无乐”的特征,进一步印证了北京会馆祭祀的四大特点。经过多年宣传和保护的实践,笔者认识到北京会馆祭祀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由此提出了“虚拟保护”会馆文化遗产的一系列思考,并用人类学思维改进田野调查方法,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本论文的结构分为六个部分,除了“引言”提出问题,“结语”引发思考外,主要内容共有四章:第一章,北京会馆祭祀概述;第二章,北京会馆圣贤祭祀特点分析;第三章,山左会馆孔子祭祀个例分析;第四章,会馆圣贤祭祀的价值意义与文化遗产保护。
【关键词】:北京会馆 会馆祭祀特点 会馆祭孔 艺术人类学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3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4
- 一 选题背景9-10
- 二 理论基础10-11
- 三 文献综述11-12
- 四 研究范围12
- 五 研究方法12-13
- 六 论点问题13
- 七 论文结构13-14
- 第一章 北京会馆祭祀概述14-27
- 第一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基础14-18
- 一 会馆及其人类学意义14-16
- 二 北京会馆的发展组成16-17
- 三 北京会馆的历史作用17-18
- 第二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表现18-23
- 一 祭祀仪式18-19
- 二 会馆祭祀的目的19-20
- 三 北京会馆祭祀的对象和参祭人20
- 四 北京会馆祭祀的空间场所20-22
- 五 北京会馆祭祀的仪式过程22-23
- 第三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调研23-27
- 一 北京会馆祭祀调查的方法范围23-24
- 二 北京会馆祭祀调查的成果分析24-27
- 第二章 北京会馆圣贤祭祀特点分析27-39
- 第一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对象特点27-29
- 一 人多神少27-29
- 二 社会原因29
- 第二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范围特点29-33
- 一 覆盖全面30-31
- 二 土客结合31-32
- 三 首都功能32-33
- 第三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关系特点33-36
- 一 地缘为主33-34
- 二 “业、血”辅助34-36
- 第四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形式特点36-39
- 一 重礼轻艺36-37
- 二 社会原因37-39
- 第三章 山左会馆孔子祭祀个例分析39-53
- 第一节 山左会馆相关情况介绍39-42
- 一 大而杂39-40
- 二 名且默40-42
- 第二节 山左会馆设祭仪节介绍42-43
- 一 本书简介42
- 二 出版原因42-43
- 第三节 山左会馆祭品制造调查43-45
- 第四节 山左会馆祭孔特点分析45-53
- 一 对象:有人无神45
- 二 范围:有客有土45
- 三 关系:血缘突出45-46
- 四 形式:有礼无乐46-53
- 第四章 会馆圣贤祭祀的价值意义与文化遗产保护53-61
- 第一节 北京会馆祭祀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53-56
- 一 历史价值53
- 二 现实意义53-55
- 三 措施设想55-56
- 第二节 “虚拟保护”会馆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思考56-61
- 一 多年实践56-57
- 二 虚拟保护57-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9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69-71
- 致谢71-72
- 附录72-89
- 1. 北京姚江会馆访查记72-76
- 2. 《北京余姚会馆碑记》注释76-79
- 3. 《吉林先哲祠记》注释79-82
- 4. 《吉林先哲题名》注释82-84
- 5. 《创建商山会馆记》注释84-86
- 6. 《古瀛郡馆碑记》注释86-8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虹;萨如拉;;会馆——失落的城市文化[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习五一;近代北京的行业神崇拜[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郑永华;;清代北京业缘商馆宗教民俗的社会功能试探[J];北京历史文化研究;2007年02期
4 李二苓;;1978年以来的北京史研究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刘福铸;;北京历史上的妈祖信仰综考[J];中国道教;2009年02期
6 张利民;;近年来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回顾[J];城市史研究;2000年Z2期
7 毛晓阳;金u&;;论清代社会公益组织的基层社会监督机制——以科举宾兴为中心[J];东南学术;2014年03期
8 邱凡;李春青;;北京宣南典型会馆园林研究及保护与利用建议[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毛晓阳;金u&;;清代科举辅助性助考设施刍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李甜;;明清以降宁国商人会馆的时空分布与组织类型[J];地方文化研究;201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永华;;清代北京业缘商馆宗教民俗的社会功能试探[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2 郑永华;;剩有燕京烟九节,白云观里会神仙——北京的道教民俗之一[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3 陈斌;;北京城中轴线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会馆的价值与保护利用[A];北京学研究2011:北京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C];2011年
4 王政尧;;朝中士人“天朸店”笔谈旧址考——以洪大容《乾净笔谈》为中心[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六辑)[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雅丽;新闲暇空间:现代城市商业会所的组织、消费与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3 王琳峰;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叶宗宝;一九二九:同乡与赈灾[D];复旦大学;2007年
5 宋伦;明清时期山陕会馆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高冬梅;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9 马俊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小报与故都革命文艺青年[D];北京大学;2009年
10 孙向群;身在京华,心系齐鲁[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怡燕;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装饰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唐仕春;北洋时期在京同乡会馆的请托与受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吴红霞;明清山陕会馆的区域分布及名称变异规律探析[D];西北大学;2003年
4 李亮;论鲁迅与乡邦文献[D];青岛大学;2006年
5 赵明;晋商会馆建筑文化探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6 韩芸;明清晋商会馆的社会经济功能[D];山西大学;2007年
7 梁丽莎;近代工商会馆市场化因素及其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启示[D];西北大学;2008年
8 孙小语;明清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兰;开封山陕甘会馆设计与商业文化[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马飞跃;清代工商业会馆公所规章制度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北京会馆圣贤祭祀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6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