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护与鸠摩罗什入华传教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2:18
本文关键词:竺法护与鸠摩罗什入华传教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佛教向中国的传播,是世界文明交往历史上独特的现象。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而佛教最终却融合于其他文明,主要保留在东南亚及东亚诸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向中国的传播,是古代中国与外来文化之间,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交往,是唯一以和平的、渐进的方式深入社会各阶层的一次广泛而深入的交往。本文从佛教向中国传播的两个典型个案的比较研究入手,旨在讨论早期佛教入华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以更深入的讨论早期佛教入华过程的历史特点。 时间线索方面,本文主要讨论汉魏两晋及南北朝早期的佛教入华问题。因传教个案形成比较的需要,分为西晋前和西晋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以竺法护传教作为研究对象,后一个时期以鸠摩罗什传教作为研究对象,从两个时期的比较中,呈现佛教入华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就传法个体活动的时间问题,本文划分入华前时期和入华后时期两个阶段。入华前,是传法主体在域外的成长与求学过程,对应着域外文化的承传;入华后,是传教主体在中原的译经传教过程,对应着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空间线索方面,本文从文化传播的地域性角度入手进行讨论,划分出域外地区、文化传播的中间地带、中原地区三个文化地域。域外地区,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以及佛教繁荣的中亚地区;文化传播的中间地带,指佛教从中国丝绸之路的西端入口(葱岭以东诸国,如:疏勒、龟兹等)向中原传播所经过的河西走廊文化带(敦煌、酒泉、凉州等);中原地区,主要指早期佛教传扬较活跃的中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地,即长安和洛阳。通过研究传法主体在域外地区的求学历程,反映印度和中亚在佛教入华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意义;通过研究传法主体在河西走廊的入华历程,反映敦煌、河西在中印文化交往中的文化中间地带意义;通过对长安在佛教入华过程中特殊的地区意义的研究,反映长安在早期中国佛教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以上述时间和空间上的线索为前提,通过竺法护和鸠摩罗什两个典型传教个案的讨论说明问题。在研究的方法上,采取个案突破为前提,从而形成对比,进一步在比较中说明问题的手法。分别就各自故土的社会文化、成长经历、求学历程、入华历程、在华活动等方面,进一步多层次展开讨论,多角度深入分析。从相同性、差异性和相关性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探索域外僧人入华传教的特点与规律,从中反映早期佛教入华进程的规律性。
【关键词】:竺法护 鸠摩罗什 佛教 入华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言10-13
- 第一章 竺法护与鸠摩罗什入华前的客观背景及主体因素比较13-35
- 第一节 所处地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及其在佛教传播中的地位13-20
- 一、龟兹的社会文化及其在中国与域外文化交往中的地位13-17
- 1. 龟兹的社会形态13-15
- 2. 龟兹的文化与宗教15-17
- 3. 龟兹在中印文化交往中的意义17
- 二、敦煌及河西走廊的社会文化及其在中国与域外文化交往中的地位17-20
- 1. 竺法护时代之前的敦煌17-18
- 2. 竺法护时代的敦煌18-19
- 3. 敦煌在早期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意义19-20
- 第二节 主体性因素的比较20-35
- 一、个人出身与性格等之比较20-25
- 1.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的出身20-22
- 2.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的天资禀赋22-23
- 3.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的传法志愿23-24
- 4.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的性格情操24-25
- 二、求学经历、成就及佛法体系传承之比较25-29
- 1.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的求学历程25-28
- 2.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的佛学体系传承28-29
- 三、入华经历之比较29-35
- 1. 鸠摩罗什入华历程分析29-33
- 2. 竺法护入华历程分析33-34
- 3.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入华历程之比较34-35
- 第二章 竺法护与鸠摩罗什在华弘法活动之比较35-63
-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之比较35-42
- 一、社会背景之比较35-38
- 1. 竺法护时代的社会背景分析35-36
- 2. 鸠摩罗什时代的社会背景分析36-37
- 3. 竺法护时代与鸠摩罗什时代的社会背景之比较37-38
- 二、文化背景之比较38-42
- 1. 汉魏中国佛教传入初期的文化背景38-39
- 2. 竺法护时代的文化背景分析39-40
- 3. 鸠摩罗什时代的文化背景分析40-41
- 4. 竺法护时代与鸠摩罗什时代的文化背景之比较41-42
- 第二节 弘法才能、方式和风格之比较42-54
- 一、才华与技艺之比较42-46
- 1.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技艺“神通”之比较42-44
- 2.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学识才华之比较44-46
- 3. 才华技艺在传法活动中的意义46
- 二、传法方式之比较46-50
- 1. 传法地区选择之比较46-47
- 2. 译场组织与构成之比较47-48
- 3. 授戒传教方面的异同48-49
- 4. 所传佛学体系和信仰体系的选择之比较49-50
- 三、译经风格之比较50-54
- 1. 汉魏佛经译风之分析50
- 2. 竺法护译经风格之分析50-52
- 3. 鸠摩罗什译经风格之分析52-53
- 4. 竺法护与鸠摩罗什译风之比较53-54
- 第三节 弘法活动的客观条件之比较54-63
- 一、之前的译经和译场基础54-58
- 1. 竺法护之前的佛经翻译基础54-56
- 2. 鸠摩罗什传译佛经所具备的译经和译场基础56-57
- 3. 鸠摩罗什与竺法护的译经和译场基础之比较57-58
- 二、政治待遇与皇室支持力度58-59
- 三、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弟子及文化界人士的协助59-63
- 1. 竺法护的地位,僧团弟子及文士的参与和协助59-60
- 2. 鸠摩罗什的地位及其弟子门人60-62
- 3. 比较与分析62-63
- 第三章 在华传教的成果及影响63-91
- 第一节 传译的经典及意义63-70
- 一、竺法护所译经典63-66
- 二、鸠摩罗什所译经典66-68
- 三、鸠摩罗什与竺法护所译经典之分析68-70
- 1. 所译经典的种类68
- 2. 所译经典之比较68-70
- 第二节 在华所传信仰之比较70-81
- 一、普贤信仰71-76
- 1. 竺法护所传普贤信仰71-73
- 2. 鸠摩罗什对普贤信仰的传扬73-74
- 3. 竺法护与鸠摩罗什普贤信仰传扬之比较74-76
- 二、观音信仰76-81
- 1. 竺法护所传观音经典及观音信仰形态77-80
- 2. 鸠摩罗什对观音信仰的传扬及与竺法护的比较80-81
- 第三节 在华所传佛学体系和学派建树及影响81-91
- 一、竺法护关河学派的草创与失败82-84
- 二、鸠摩罗什系关河学派的形成及影响84-91
- 1. 译经内容方面85
- 2. 佛学思想及传教核心方面85-87
- 3. 佛教传译的历史进程促使鸠摩罗什关河学派的形成87-88
- 4. 鸠摩罗什及其学派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88-91
- 结语91-95
- 参考文献95-9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丽敏;竺法护译经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竺法护与鸠摩罗什入华传教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6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