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人们追求健康热潮的不断高涨,使具有东方特色的传统养生健身方法备受世人关注。本文将中国传统民族道教养生与时下流行的瑜伽健身进行对比,证实两者在养生方面理论体系及实践方法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在研究中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中印历史、中印哲学、中印宗教、道教和瑜伽相关养生理论及方法的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两者的历史演变发展、养生哲学及理论、具体健身方式及方法进行系统整理,找出两者的差异及共性。 研究认为,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拥有着各自独立的养生哲学,“天人合一”“梵我一如”是相同思想的不同表达。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形神共养存在于两者的养生理论中,以不同的方式指导着人们对身体“形、气、神”三方面的养护。研究通过比较推论出两者存在发展状态差异的部分因素,两者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通过相互借鉴各取所长,使优秀的东方民族传统养生文化能在现代体育健身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道教 印度瑜伽 哲学思想 养生理论 养生方式 饮食养生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5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第一节 选题依据8-9
- 第二节 文献综述9-11
- 一、有关中国道教思想的研究现状9
- 二、有关印度瑜伽思想的研究现状9-11
- 第三节 发展概况11-13
- 一、中国道教发展简史11-12
- 二、印度瑜伽发展简史12-13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4
- 一、道教、道家13
- 二、印度瑜伽13-14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4-15
- 第一节 研究对象14
- 第二节 研究方法14-15
- 一、文献资料法14
- 二、逻辑分析法14
- 三、比较分析法14-15
- 第二章 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的历史交流15-17
- 本章小结16-17
- 第三章 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的思想哲学17-21
- 第一节 “天人合一” 与 “梵我一如”17-18
- 第二节 养重于治与 “我命在我”18-19
- 本章小结19-21
- 第四章 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的养生健身基本理论21-29
-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21-24
- 第二节 脏腑经络学说24-26
- 第三节 形神相依共养26-27
- 本章小结27-29
- 第五章 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的养生健体方式29-42
- 第一节 练形:躯体结构29-33
- 一、导引与体式29-31
- 二、按摩与放松31-32
- 三、五官的运动32-33
- 第二节 练气:生命结构33-37
- 一、行气与调息33-35
- 二、六字诀与语音冥想35-36
- 三、内丹周天功与收束契合法36-37
- 第三节 练神:心理结构37-40
- 一、存思与冥想37-39
- 二、以德养生39-40
- 本章小结40-42
- 第六章 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的饮食养生文化42-46
- 第一节 素食观42
- 第二节 饮食均衡42-43
- 第三节 季节与养生43
- 第四节 饮食态度及情绪43-44
- 第五节 饮食的节制44
- 本章小结44-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永慎;;中国道教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圆满完成毕业论文答辩[J];中国道教;2011年03期
2 王薇薇;;2011年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在成都召开[J];中国道教;2011年03期
3 金权;;樊光春新著《西北道教史》评析[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上海市道教协会第六次代表会议召开[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5 刘军;;宁夏道教协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召开[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6 王宜峨;;“道学与女性:第七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在南岳召开[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7 冯鹤;;吉林省道教协会举办“体道七日班”活动[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8 卓才仁卓玛;;香港道教联合会访问团赴甘肃省参观考察[J];中国道教;2011年03期
9 殷凌飞;;魏晋神仙道教与阮籍[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10 ;重庆市道教协会举办纪念周至清大师羽化三周年系列活动[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昱;;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之前瞻[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范恩君;;浅谈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道教[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郭谭林;;重振道德玄风是新世纪中国道教发展的唯一出路[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闵智亭;;在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章伟文;;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教育发展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蒋国星;;在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的欢迎词[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黄常伦;;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的三个特点[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唐理龙;;探寻21世纪中国道教的发展——关于尊生贵德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张兴发;;前进中的中国道教——二十一世纪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杨世华;;把握发展方向 展望道教明天——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开幕词[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若冰 惠富强;任法融:上善若水 至德无迹[N];天水日报;2005年
2 武江涛 滕庆海 艾培;中国道教生态保护论坛在句容举行[N];新华日报;2008年
3 记者 殷泓;中国道教界为台湾灾区祈福捐款[N];光明日报;2009年
4 记者 卫冰;李政文会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N];山西政协报;2009年
5 记者 奚冬琪;中国道教协会为灾区举行祈福解厄大法会[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马丽;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在京开幕[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记者 马丽;贾庆林对中国道教协会新一届理事会提出四点希望[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固盛;大器晚成 锐意创新[N];光明日报;2010年
9 记者 刘维涛;贾庆林会见中国道教协会全国代表会议代表[N];人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赵超;中国道教协会全国代表会议闭幕任法融当选新一届会长[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坤;汉晋道教财富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3 高明;西安东岳庙壁画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4 韩吉绍;知识断裂与技术转移[D];山东大学;2007年
5 岑孝清;李道纯中和哲学思想及其丹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丁常春;伍守阳内丹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岳齐琼;汉唐期间道教修炼方式与道教女性观之变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李洪权;全真教与金元北方社会[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绍云;道教戒律与传统社会秩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刘永霞;陶弘景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雪;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2 李姿燕;瑜伽对藏、汉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文珏;寻找心灵之光[D];云南大学;2011年
4 张梦君;瑜伽习练者的身心健康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李晓佳;瑜伽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梁智勋;中韩道教思想略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祝逸雯;路漫漫其修远兮[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岩;古代道医综述[D];兰州大学;2009年
9 阳淼;论葛洪的“仙—美”观[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陈涛;试探敦煌文献中的神、仙[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