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关《起信论》的真伪之争及评价
发布时间:2017-06-06 16:01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有关《起信论》的真伪之争及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着民国时期有关《起信论》的真伪之争展开的,简要介绍了《起信论》的主要思想,中国古代以及近代日本对《起信论》之争的源头,详细分析并论述了民国论战的三个阶段及双方对峙的焦点,真如、熏习、种子、五法和三性、体用关系、遮诠表诠等问题。笔者认为,围绕着“真如”,就必然谈到体用的问题,由此牵涉到“真如”、“正智”、“圆成实”的含义,亦即对“五法”、“三性”的理解,从而又回到“真如”是遮诠还是表诠的问题上;当讲到真妄互熏的问题,就涉及到“熏习”是不是要立有漏无漏种子,也就牵扯到“缘生”的问题上,究竟是因缘缘生,等无间缘,增上缘等等,但核心还是在对真如含义的理解以及“一心”中染净如何并立的问题上。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应当跳出以往对《起信论》真伪的执著,而是把它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个“事件”来看待,由此认定参加论战各方的“对话”乃是非与价值判断形成的二元矩阵,这一矩阵的特点是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本身并不能统一,对《起信论》持假的一方(中国撰述说)可以肯定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同样,认定其为真的一方(即印度撰述说)的也未必认可其本身的思想,但还有些人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坚定的将是非与价值划定在同等的范围上,真则有价值,假则须批判。笔者对为何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认为除了各方立场与目的的不同和民国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使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佛教历史源流问题,即佛教史上对于佛性问题以及判教理论的延续。同时,笔者对在新世纪的佛学研究中所持的态度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更尊崇古人的观点而不是今人的眼光去架构历史,在证据并不完全充分的情况,以更客观的态度而不是疑古的心态去对待事实,在此前提下,《起信论》真伪的问题可以做出与主流观点不一样的解读。
【关键词】:起信论 是非与价值 真如 熏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一、引言9-13
- 二、民国时期《起信论》真伪之争的背景13-18
- (一) 《大乘起信论》主要思想13-14
- (二) 起信论真伪之争的历史源头14-15
- (三) 近代日本有关《起信论》撰述说的两次论战15-18
- 三、《起信论》真伪之争的流变过程及义理分歧的焦点18-37
- (一) 第一阶段:章太炎、欧阳竟无、梁启超、太虚18-24
- 1、章太炎《辨大乘起信论之真伪》18-19
- 2、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证》与太虚《评大乘起信论考证》19-21
- 3、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与太虚《佛法总抉择谈》21-24
- (二) 第二阶段:高潮,支那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的交锋24-32
- 1、否定《起信论》义理的一方:王恩洋25-28
- 2、支持《起信论》义理的一方:常惺、唐大圆、陈维东28-32
- (三) 第三阶段:围绕《起信论唯识释》的争辩32-37
- 1、依菩萨心境解《起信论》之义理32-33
- 2、对众生心、如来藏、真如的重新解读33-35
- 3、对“熏习”的看法35-37
- 四、《起信论》真伪之争引发的思考——是非与价值构成的二元矩阵37-48
- (一) 当代一些学者对两派的划分37-38
- (二) 我的观点:是非与价值构成的二元矩阵38-41
- (三) 试探讨二元矩阵形成的原因41-48
- 1、立场还是目的?41-44
- 2、背景44-46
- 3、历史,源头46-48
- 五、结论48-51
- 参考文献51-56
- 致谢56-58
- 附录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葛兆光;“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的随感[J];读书;2001年11期
2 聂清;《起信论》义理真伪之争[J];佛学研究;1996年00期
3 周贵华;起信与唯识(上)[J];法音;2001年10期
4 吴可为;辨“真如”义──略论《大乘起信论》核心思想[J];法音;1998年07期
5 周贵华;起信与唯识(下)[J];法音;2001年11期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有关《起信论》的真伪之争及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6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2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