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道教之重构:壮族道公教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传道教之重构:壮族道公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以广西天等县上映乡广原村下庄屯为个案,运用地方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对壮族民间广泛存在的宗教形式——道公教进行浅层研究。道教进入壮族地区后,由于同源互感的原因,即与壮族原生性宗教相互交融,在与壮族民俗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有壮族特色的道教形式。与汉传道教相比,壮族道公教除了禀承道教之衣钵,还表现出仪式的地方化、宗教的民俗化、神灵的壮族化、宗教功能的萎缩与民俗性增强、巫性的强化等异质。这些异质的出现表明,,道教以其民间性、容异性、延展性在壮族中得以生存并成为壮族重要的宗教形态——道公教,道公教是汉传道教进入壮族后之重构。
【关键词】:壮族 道公教 道教 少数民族宗教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5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8
- 第1章 绪论8-18
- 1.1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8-11
- 1.2 相关学术史回顾11-16
- 1.2.1 少数民族道教研究11-13
- 1.2.2 广西道教研究13
- 1.2.3 磨教、师公教与道公教研究13-16
- 1.3 本课题的资料及研究方法16-18
- 第2章 山深有道:研究背景18-25
- 2.1 下庄屯概貌18-20
- 2.2 当地道公教文化符号20-25
- 2.2.1 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道公20-21
- 2.2.2 道公传说的流传21
- 2.2.3 祖龛上的道公教神谱21-23
- 2.2.4 其它道公教文化符号23-25
- 第3章 “道”无恒常:从汉传道教到道公教25-47
- 3.1 道公教之渊源25-31
- 3.1.1 道教在广西的传入25-27
- 3.1.2 道教在壮族地区的流布27-30
- 3.1.3 道公教教派30-31
- 3.2 同源互感——道教在壮族民间流布之信仰基础31-39
- 3.2.1 鬼魂观念34-35
- 3.2.2 祖先崇拜35-36
- 3.2.3 巫风传统36-39
- 3.3 道教与壮族民俗的互动——道公教的形成39-47
- 第4章 “道”所道非“常道”:道公教对汉传道教禀承及变异之诸象47-80
- 4.1 道器加身——法具及法服47-55
- 4.1.1 法具47-52
- 4.1.2 服饰52-55
- 4.2 道承有制——传承及戒律55-57
- 4.3 道之所依——道公教经书57-66
- 4.3.1 文本表征58-60
- 4.3.2 分类及内容60-66
- 4.4 道亦有“道”——道公教的理论体系66-69
- 4.4.1 阴阳交泰66-68
- 4.4.2 万法在身68-69
- 4.5 神外有神——道公教的神仙世界69-80
- 4.5.1 道教神灵69-73
- 4.5.2 地方神灵73-80
- 结论80-81
- 附录81-87
- 参考文献87-9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94-95
- 致谢95-97
- 个人简历97-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生彬;;论壮族唢呐与壮族民俗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2 潘其旭;;壮族布洛陀神话破除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3 黄桂秋;孟宪平;;壮族通灵巫师的组织流派及其他——壮族巫信仰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龙纪峰;;云南壮族绘画史发展概说[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覃丽丹;;壮族地区土官夫人墓葬石刻艺术研究——以万承土州岑氏墓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韦筱毓;;广西壮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09期
7 许六军;;云南壮剧音乐中〔壮剧皮黄〕的音乐形态——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九)[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萍;;区域特色歌圩整体性开发模式研究——以广西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歌圩的建构为个案[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9 蒙元耀;;关于植物名称的壮汉翻译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3期
10 潘朝阳;;试谈新闻标题的汉壮翻译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林;黄小鹏;陈涤;;广西汉壮族地区学生营养干预效果及对策的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桂秋;;麽渌甲新论[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3 沈云刚;;继承和开发壮族优良传统道德 狠抓边疆地区民族德育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王柏灿;;壮族传统文化与壮族医药[A];2005全国首届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庞宇舟;宋宁;;壮医“治未病”初探[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黄继先;;宫保府与壮族土司文化[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7 李彦福;;壮族教育发展概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8 江剑波;段吉礼;刘明春;;壮族兽医初探[A];纪念《元亨疗马集》付梓40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八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暨兽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苏汉良;;论壮族医药消癌系列产品[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10 何鹏;杨小平;;壮族食管、贲门癌307例分析[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杨然;壮族与越北少数民族文化比较[N];广西日报;2008年
2 云亦云;《瓦氏夫人》将再现壮族巾帼风采[N];南宁日报;2008年
3 本报通讯员 覃伟;壮族群众的贴心人[N];人民代表报;2006年
4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梁庭望;走进曾被遗忘的角落[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张波;独辟蹊径 探源《易经》[N];云南日报;2007年
6 蓝阳春;突破与收获并存[N];广西日报;2006年
7 刘创举 潘雨茜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打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付小珍;壮医药线点灸疗法[N];民族医药报;2006年
9 李平;壮医竹筒灸疗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10 刘科;刘三姐歌谣 以歌代言,扎根壮乡[N];西部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晓华;桂西壮族与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刘祥学;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何思源;壮族麽经布洛陀语言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社会变迁中的壮文教育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蒋俊;帝国边陲:桂西土司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晓明;汉传道教之重构:壮族道公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邓金凤;岑毓英“汉裔情结”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覃丽丹;壮族土司墓葬石刻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蔡秋玲;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儿童虐待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5 杨驰;壮族景观建筑的演变与传承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赵红萍;壮族民间法中的妇女权益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7 杨芳;梁祝传说在壮族地区的流传与变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8 李虎;壮族拟亲属关系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钟健;广西宜州市做(女牙)禁与山歌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10 陈慧;中国壮族与泰国泰族土地神祭祀仪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汉传道教之重构:壮族道公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5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