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太平经》政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20:22

  本文关键词:《太平经》政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太平经》是研究早期道教政治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的重要史料。二十世纪中叶,“太平”理想一度成为热点学术话题之一,争论主要围绕其政治属性展开。但是,迄今尚无系统研究《太平经》政治思想的学术专著问世。本文借鉴相关学科及相关研究方向的方法与成果,从政治阐释方式与论证体系、政治文化符号与核心价值体系、政治学说架构与主要政治导向、理想政治模式理论和《太平经》的政治思想与主流政治文化的比较等诸多层面和视角,系统研究《太平经》的政治思想体系,并对“太平”理想的政治属性、政治功能和历史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和早期道教思想史研究做出推进性的学术贡献。 考察《太平经》的阐释方式是全面研究其政治思想的主要角度和重要内容。在《太平经》中,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宗教哲学与政治哲学、自然法则与政治法则、社会规范与政治规范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类推、互证的关系。《太平经》有时用社会政治法则解释一些宗教、哲学、自然方面的道理,诸如天为君、地为臣或天为父、地为母等;有时又用宗教信仰、哲学道理、自然现象解释社会政治法则,诸如君为天、臣为地或父为天、母为地,于是教义、哲理、自然被用作社会政治法则的理论依据。因此,《太平经》的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政治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可以归属于政治思想范畴。 《太平经》使用了许多大众化的政治文化符号,并给予道教式的解释。例如,在论证各种重要社会权威的共同特征时,最先将“天地君父师”连为一体,据以设定臣民对帝王、子女对父母、弟子对师傅的道德义务和判定“最上善之人”的标准。在阐释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等问题时,使用了许多专门标示最高统治者的文化符号,并做出自己的诠释。使用并阐释形形色色的标示政治结构、政治功能和政治价值的君臣之喻,以论证、界定、规范君主与臣民的基本关系。从这些符号的主要来源和文化意义看,《太平经》的核心政治价值与主流政治文化大体保持一致。 乍然看来,《太平经》论说政治思想的材料多以零散、片断、无序的状态存在。然而,如果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对相关思想材料,仔细梳理,条分缕析,归纳整理,适度解读,就不难发现其政治思想相当系统,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与国家权力相关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在内容的系统性、结构的完整性和论证的哲理性方面,《太平经》的政治思想毫不逊色于许多思想家的论著。从《太平经》政治学说的基础框架看,其制度设计与现实中的帝制大体相互匹配。 《太平经》的主要历史贡献是针对不平的社会现实,汇聚传统文化资源,将“太平”升华为“道”的本质属性和人类社会的大经大法,提出“天下太平”的理想政治模式理论。张扬“太平”也是其最具批判性和感召力之处。但是,从具体用法和思想体系看,“太平”的核心词义是有尊卑结构定位、主从功能定位和贵贱价值定位内涵的天地常道,契合“道”与“天法”的太平政治境域实质是君主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和谐有序状态,而实现政治理想的必由之路是“王治太平”。因此,《太平经》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是当时主流政治文化的道教表达方式。
【关键词】:太平经 政治思想 道教 统治思想 理想政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5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6
  • 导论16-48
  • 一、一部政治性极强的道教早期经典16-27
  • 二、道教政治思想研究亟待开拓27-32
  • 三、围绕《太平经》政治属性展开的学术争论32-41
  • 四、《太平经》政治思想的研究思路41-44
  • 五、本文的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44-48
  • 第一章 神道设教:政治观念的信仰依据48-72
  • 第一节 天君威严与等级秩序48-54
  • 1.1.1 天君至尊至上49-50
  • 1.1.2 神仙有尊卑等级50-51
  • 1.1.3 天庭犹如朝廷51-53
  • 1.1.4 天法神圣53
  • 1.1.5 神灵有正邪53-54
  • 第二节 帝君体系与君主制度54-62
  • 1.2.1 "三统"的核心词义与具体用法54-57
  • 1.2.2 天之统绪与"三统转轮"57-60
  • 1.2.3 以帝君为最高宗主的教化体系60-62
  • 第三节 天师策文与君主政治62-72
  • 1.3.1 "皇天洞极政事之文"62-64
  • 1.3.2 "为德君帝王解承负之害"64-67
  • 1.3.3 仙道修行以"孝忠诚信为大"67-72
  • 第二章 天人一体:政治思维的哲学依据72-114
  • 第一节 最高范畴与政治思维72-92
  • 2.1.1 元气、天、道:同为本体,各有功用72-76
  • 2.1.2 元气:"夫气者,所以通天地万物之命也"76-79
  • 2.1.3 天:"天者,为神主神灵之长也"79-83
  • 2.1.4 道:"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83-87
  • 2.1.5 一:"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87-92
  • 第二节 阴阳观念与政治观念92-101
  • 2.2.1 "阴阳相得,交而为和"的阴阳观92-94
  • 2.2.2 《太平经》阴阳观的基本思路94-98
  • 2.2.3 "三合相通"的中和思想98-101
  • 第三节 自然法则与政治法则101-114
  • 2.3.1 金、木、水、火、土五行102-106
  • 2.3.2 天干地支106-108
  • 2.3.3 王、相、休、囚、死诸气108-110
  • 2.3.4 春、夏、秋、冬四时110
  • 2.3.5 东、南、西、北四方110-111
  • 2.3.6 天、地、人遵循统一的秩序法则111-114
  • 第三章 家国一体:政治思想的社会依据114-141
  • 第一节 家庭观念与政治观念114-127
  • 3.1.1 父家长至上的家庭规范115-118
  • 3.1.2 家庭观念的宗教哲学依据及社会秩序的一般法则118-122
  • 3.1.3 家庭与国家的比附与互证122-127
  • 第二节 家庭道德规范与国家政治规范127-141
  • 3.2.1 忠孝一体观念的历史文化渊源127-130
  • 3.2.2 《太平经》事亲之孝的主要内容130-134
  • 3.2.3 《太平经》对孝的普遍适用性的论证134-136
  • 3.2.4 臣子之孝与忠孝一体136-138
  • 3.2.5 天子之孝与以孝治国138-141
  • 第四章 社会权威符号"天地君父师"141-161
  • 第一节 天、君、父、师四大社会权威的互证与联署141-147
  • 4.1.1 《太平经》明确将"天地君父师"连为一体141-142
  • 4.1.2 "天地君父师"崇拜的文化渊源142-145
  • 4.1.3 "天地君父师"崇拜的理论化与民俗化145-147
  • 第二节 天、君、父、师权威属性的内在一致性147-156
  • 4.2.1 天的君、父、师属性147-150
  • 4.2.2 君的天、父、师属性150-151
  • 4.2.3 父的天、君、师属性151-153
  • 4.2.4 师的天、君、父属性153-155
  • 4.2.5 "上善三行"的内在一致性155-156
  • 第三节 尊长崇拜与王权的社会心理基础156-161
  • 4.3.1 "三纲六纪"与"天地君父师"并行不悖157-158
  • 4.3.2 尊长权威的"君"属性具有普遍意义158-159
  • 4.3.3 整合各种重要社会权威属性的帝王权威159-161
  • 第五章 专门标示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符号161-177
  • 第一节 强调最高统治者唯一性、至上性的君权符号解读161-165
  • 5.1.1 囊括各种君权要素的文化符号体系161-163
  • 5.1.2 "皇天下第一,无复能上者"163-164
  • 5.1.3 君明主"得称皇帝王君师"164-165
  • 第二节 强调最高统治者神圣性的君权符号解读165-168
  • 5.2.1 "帝王者,天之子"165-166
  • 5.2.2 "天子者,天之心"166
  • 5.2.3 "王者与天相通"166-167
  • 5.2.4 "王气乃尊于天"167-168
  • 第三节 强调最高统治者道德属性的君权符号解读168-173
  • 5.3.1 "人民万物归王"168-169
  • 5.3.2 "聚天下异姓之士为君师父"169-170
  • 5.3.3 "圣人作县官"170-172
  • 5.3.4 "上君子乃与天地相似"172-173
  • 第四节 强调最高统治者宗法属性的君权符号解读173-177
  • 5.4.1 "其命属父,其统在上"173-175
  • 5.4.2 "天下之事,各自有君"175-177
  • 第六章 形形色色的君臣之喻177-200
  • 第一节 政治结构性君臣之喻177-184
  • 6.1.1 上下之喻177-179
  • 6.1.2 天地之喻179-182
  • 6.1.3 山地之喻182-183
  • 6.1.4 北极群星之喻183-184
  • 第二节 政治功能性君臣之喻184-192
  • 6.2.1 主从之喻184-186
  • 6.2.2 父母子之喻186
  • 6.2.3 纲目之喻186-187
  • 6.2.4 首足之喻187-189
  • 6.2.5 心体之喻189-191
  • 6.2.6 日月星之喻191-192
  • 第三节 政治价值性君臣之喻192-200
  • 6.3.1 贵贱之喻192-195
  • 6.3.2 龙鱼之喻195-196
  • 6.3.3 凤鸟之喻、麟兽之喻、龟介之喻196-198
  • 6.3.4 神精形之喻198-200
  • 第七章 政治体系200-222
  • 第一节 君主制度的必然性、合理性与永恒性200-209
  • 7.1.1 君主制度的终极依据201-205
  • 7.1.2 实行君主制度的必要性205-208
  • 7.1.3 君主制度的普遍性与永恒性208-209
  • 第二节 君、家、国一体的国家观念209-216
  • 7.2.1 国家是社会各等级共同构成的集合体209-210
  • 7.2.2 君主、疆土、臣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210-212
  • 7.2.3 天下一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特征212-213
  • 7.2.4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实行君主政体213-214
  • 7.2.5 国家机构的设置遵循集权原则214-215
  • 7.2.6 国家与君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215-216
  • 第三节 道教社团"助帝王化天下"的政治功能216-222
  • 7.3.1 道教可以为国家提供最佳的政治意识形态217-218
  • 7.3.2 道教的天师与真人可以辅佐帝王218-219
  • 7.3.3 道教可以发挥济世救民的作用219
  • 7.3.4 道教可以使帝王多子多孙、延年益寿219-220
  • 7.3.5 道教可以造就忠臣孝子220-222
  • 第八章 政治权力222-248
  • 第一节 政治权力关系222-227
  • 8.1.1 君主与臣民权力关系的基本特征222-225
  • 8.1.2 君、臣、民之间的权力关系225-227
  • 第二节 君主为国家政治之本227-231
  • 8.2.1 "天子者,天之心"227-228
  • 8.2.2 "万民扰扰,不若一帝王也"228-229
  • 8.2.3 "民之好道者,其主明也"229-230
  • 8.2.4 "圣主思道,化下流行"230
  • 8.2.5 "县官平则万民治"230-231
  • 第三节 君主的政治权力231-240
  • 8.3.1 君主政治权力的来源232-233
  • 8.3.2 君主权力的主要特性233-234
  • 8.3.3 君主政治权力的基本构成234-240
  • 第四节 "道德"、"天法"高于君主240-248
  • 8.4.1 "夫天法,帝王治者常当以道与德"240-241
  • 8.4.2 "道为有德君出"241-243
  • 8.4.3 "以清靖国,安身入道"243-244
  • 8.4.4 "王者失道,天地为灾异"244-245
  • 8.4.5 "无德之国并归有道德之国"245-248
  • 第九章 政治实施248-284
  • 第一节 "以民为本"的重民政策原则248-260
  • 9.1.1 立君为民:"臣民无君,不能自治理"248-251
  • 9.1.2 民为君本:"无民以何自名为君"251-253
  • 9.1.3 政在养民:"治国之道,以民为本"253-260
  • 第二节 任贤使能的御臣政策原则260-269
  • 9.2.1 君臣一家:"君须臣,乃能成治"261-263
  • 9.2.2 处理君臣关系的政策原则263-269
  • 第三节 "谏正其上"的兼听政策原则269-277
  • 9.3.1 "天地之性,下亦革谏其上"269-272
  • 9.3.2 君主纳谏的政治功能和操作技巧272-275
  • 9.3.3 保证言路畅通的政治设计275-277
  • 第四节 "以道服人"的德刑政策原则277-284
  • 9.4.1 德与刑的基本关系277-279
  • 9.4.2 重德轻刑、兴善止恶的施政方略279-284
  • 第十章 "王治太平"的理想政治模式284-312
  • 第一节 "太平"之义284-291
  • 10.1.1 天地常道是"太平"的核心词义284-286
  • 10.1.2 契合天地常道的"太平"境域286-288
  • 10.1.3 等级秩序极其和谐的"天下太平"288-291
  • 第二节 "太平气至":太平理想的天道依据291-295
  • 10.2.1 "平气到,德君治"291-292
  • 10.2.2 "敬事其神"则太平速至292-294
  • 10.2.3 道教经典"万世无易,令人吉"294-295
  • 第三节 "和为人经":太平理想的人性依据295-303
  • 10.3.1 "人亦天地之子"295-297
  • 10.3.2 "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297-299
  • 10.3.3 "夫天地之性,人为贵"299-301
  • 10.3.4 "得道者令人仁"301-303
  • 第四节 "上古三皇":太平理想的历史依据303-312
  • 10.4.1 "初善后恶,中间兴衰"的循环史观303-306
  • 10.4.2 上古之时理想社会的景观与主要成因306-312
  • 第十一章 太平理想的政治功能312-328
  • 第一节 太平理想的政治认同功能312-317
  • 11.1.1 制度认同是《太平经》最重要的政治功能313
  • 11.1.2 《太平经》的王朝认同功能313
  • 11.1.3 《太平经》的政策认同功能313-314
  • 11.1.4 《太平经》的宗教政权认同功能314-317
  • 11.1.5 《太平经》的政治角色认同功能317
  • 第二节 太平理想的利益表达功能317-320
  • 第三节 太平理想的政治批判功能320-324
  • 第四节 太平理想的政治调整功能324-328
  • 第十二章 《太平经》政治思想的历史价值328-338
  • 第一节 《太平经》的政治思想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328-329
  • 第二节 《太平经》的政治思想是主流政治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329-331
  • 第三节 《太平经》更为贴近下层民众的社会政治意识331-333
  • 第四节 早期道教全面提升了"太平"的价值333-338
  • 结语338-341
  • 参考文献341-348
  • 个人简介348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4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永刚;佛教护国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蒋北辰;论《太平经》的“太平”政治模式及其王权实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可欣;战争动员的宣传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太平经》政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9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69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c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