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产生及其早期活动探析(1966-1990)
本文关键词:美国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产生及其早期活动探析(1966-199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笔者认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克里希纳意识运动归入神秘型宗教、一神教、新兴宗教、普世宗教或包容型宗教等。以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基本教义为核心的宗教思想史和该教团的发展、演变史是本论文的核心论题。作者试图运用普遍联系的方法,揭示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宗教思想渊源,了解其发展和传播过程,明晰其在宗教史和现实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该运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剖析使我们对新兴宗教的发展有所思考。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概况、中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本论文的资料构成情况,确定研究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研究方法。 正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简要分析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经典和颂歌的含义,明确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强调对克里希纳神奉爱的具体意义。 第二部分:通过对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创始人、宗旨以及主要机构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在美国产生的大致情况。 第三部分:对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信众构成、信众如何加入教团、信众的生活方式、教团的传教活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的简要介绍,,了解其发展状况。 第四部分:结合美国具体社会背景对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在美国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对其体现的普世伦理进行剖析,进一步深入认识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等新兴宗教在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了简要陈述。
【关键词】: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 《薄伽梵歌》 印度传统 普世伦理 新兴宗教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712.54;B98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2
- 一、 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印度传统12-19
- (一) 《薄伽梵歌》对克里希纳的阐释12-16
- (二) 克里希纳的颂歌释义16-19
- 二、 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在美国建立及其概况19-28
- (一) 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创始人及其思想19-23
- (二) 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宗旨及组织机构23-28
- 三、 早期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在美国的存在与发展28-41
- (一) 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信众构成及其参加途径分析28-34
- (二) 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信众生活方式及传教活动34-37
- (三)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面临的困境37-41
- 四、 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在美国的相关问题分析41-51
- (一) 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在美国产生原因分析41-47
- (二) 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教义与普世价值观47-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8
- 后记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江明;毕业——给我的同学[J];天涯;1983年05期
2 ;20世纪国外主要邪教(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02期
3 ;除魔师“黑色教团”组织图大公开!![J];少年人生;2005年17期
4 郑崧;试析20世纪初法国的孔勃改革[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托马斯·查默斯·哈博;;阿门之角的麻烦[J];散文诗世界;2011年07期
6 沙秋真;埃及苏非教团概述[J];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01期
7 陈广艺;河南省战教团在信阳的活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郭武;宋以前孝道是否有“教团”崇拜[J];中国道教;2005年03期
9 王建平;弗莱彻教授对中国苏非教团的研究[J];回族研究;1997年03期
10 贺明洲;抗战初期的河南战教团[J];新文化史料;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林;徐晓丽;;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阐扬三教大法师与敦煌佛教兼容性形成[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赵小冬;;拨开迷雾 重塑人生[A];校园拒绝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六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传斌;;门宦教权体制的结构与运营[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李秋心;杨中梁;;“和而不同”——一种构建普世伦理的哲学思维智慧[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吴锋;;中国传统孝观念能贡献普世伦理的可能性[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韶刚;;道德价值的文化根源与类道德价值的普世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崔晓天;;破除迷信铲除邪教滋生的土壤[A];崇尚科学 关爱家庭 珍惜生命 反对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九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秦行音;;全球伦理思想及其共同道德价值观教育发展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王翠英;;论社会转型中邪教对家庭的危害与治理对策[A];社区、家庭拒绝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七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黄至安;;道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探讨[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海;让支教火种在西部传承[N];人民日报;2001年
2 兰亚明 秦红;南大首批赴疆支教团昨夜启程[N];新华日报;2000年
3 刘yN 张玉珍;我省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黔受训[N];江西日报;2009年
4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供稿;润物细无声[N];华夏时报;2001年
5 记者 李江涛;北大研究生支教团深入艰苦地区播撒希望[N];人民日报;2005年
6 熊鹤 张运典;山海相连情浓于水[N];贵州日报;2008年
7 宋学春;中国海大研究生支教团服务西部播种希望[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宋学春;青春在西部闪光[N];人民日报;2005年
9 记者 黄春梅;暑期支教团走进长阳三镇[N];三峡日报;2007年
10 李波;研究生支教团抵达我区贫困县[N];华兴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成满;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庞秀成;巴哈伊基本教义:演进、传播及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艾力江·艾沙;阿帕克和卓麻扎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张云平;WTO法的伦理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张春良;冲突法的历史逻辑[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李凤英;文化全球化:一体与多样的博弈[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文锋;媒体的道德箴言[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元光;宗喀巴大师的宗教伦理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珍;美国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产生及其早期活动探析(1966-1990)[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强;普世伦理与宗教对话[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孙鹤楠;普世伦理探析[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0年
4 王白中;伊玛目·冉巴尼教团在新疆的传播和嬗变[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春;关于普世伦理研究的若干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闫林霞;普世伦理的当代困境及出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普元;新疆苏非派的思想特征及其影响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学红;普世伦理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力祥;试析和谐何以可能[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崔雪茹;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及路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国际克里希纳意识教团的产生及其早期活动探析(1966-199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1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7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