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狄邦就烈在登州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3 09:04

  本文关键词:狄邦就烈在登州活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狄邦就烈 女传教士 登州文会馆 乐法启蒙


【摘要】: 随着基督教的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基督福音开始在世界大范围扩张,传教士纷纷走向海外,到异教国家撒播福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西方传教士开始迅速涌入到各个开放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基督教新教各宗派向中国派遣了更多的传教士,狄邦就烈就是其中一员。登州是新开放的通商口岸,基督教在此地的传教事业才刚刚起步,而美国北长老会在登州的传教尚处于拓荒阶段。1863年狄邦就烈等人受北长老会派遣来到中国,次年初抵达登州,直至1898年去世,在这里生活工作了34个年头。 狄邦就烈一生在登州传教、办学,她没有子女,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她的学生们。初到登州时,语言不通,衣食住等各个方面都要亲力亲为,经过几个月的汉语学习之后,狄邦就烈和她的丈夫一起创办了“蒙养学堂”,在夫妇二人的精心呵护下,学堂规模越来越大,后来改称“登州文会馆”,最终发展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被誉为中国的哈佛大学。办学之初没有资金、没有教科书,狄邦就烈亲自编写教材——《乐法启蒙》、《训儿真言》等,《乐法启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系统教授现代音乐理论的教科书,同时她还协助自己的丈夫狄考文著书立说,协助自己的姐姐邦马吉编写算学教材,穷毕生心血和精力,培养出了一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 严格来讲,登州文会馆的成功,大部分应归功于狄帮就烈,除了基本的教学工作之外,她还像母亲一样照顾学生,无微不至,尤其在办学的最初几年,她要为学生的衣食、疾病、品行等各种大事小事操心忙碌,在负责后来的文会馆、文会女校期间,超负荷的工作和精神压力更使她疲惫不堪。作为一名传教士,狄邦就烈不仅致力于教育事业,还积极投身于乡村巡回布道、医疗卫生、赈灾救济、妇女事业等。 论文通过对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邦就烈在登州活动的历史全貌整体考察,梳理狄邦就烈在登州各种活动,探讨这些活动对基督教在华传教、中西文化交流、中国教育改革、妇女解放事业、赈灾救济事业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论文并非从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去区分敌友,指证侵略与否,而是试图从宗教学、从普遍意义上的“现代人”的视角,审视狄邦就烈对自己信奉事业的执著和追求,对中国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对下层中国民众的同情、理解和救助,对异质文化的潜心解读、理解;解读她在异国他乡从事教育的热情和艰辛,对教育事业的真知灼见和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及业绩;结合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美好追求,评判她献身中国一生的坚韧意志和高尚人格的内在本质性永久意义。
【关键词】:狄邦就烈 女传教士 登州文会馆 乐法启蒙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79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导论11-24
  • 一、选题意义11-12
  • (一) 理论意义11
  • (二) 学术价值11
  • (三) 现实意义11-12
  • 二、学术史综述12-21
  • (一) 资料整理12-15
  • 1、英文资料13-14
  • 2、中文资料14-15
  • (二) 大陆方面学界的研究状况15-19
  • 1、研究专著15-18
  • 2、硕博论文18-19
  • 3、期刊论文19
  • (三) 港台的研究状况19
  • (四) 西方的研究状况19-20
  • (五) 对目前学界研究状况的思考20-21
  • 三、相关界定21-22
  • (一) 时间界定21
  • (二) 空间界定21
  • (三) 概念界定21-22
  • 四、论文的学术要点22-24
  • (一) 论文的重点22
  • (二) 论文的难点22
  • (三) 论文的创新点22-24
  • 第一章 狄邦就烈来华传教的背景24-31
  • 第一节 美国对华传教运动兴起24-27
  • 一 基督教浴火重生——宗教改革24-25
  • 二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基础25-26
  • 三 美国北长老会形成26
  • 四 传教士越洋而来——“灵性奋兴”26-27
  • 第二节 美国政府对传教事业的政策27-29
  • 第三节 狄邦就烈来华前在美国的生活29-31
  • 一 家庭生活苦尽甘来29-30
  • 二 教育事业不解之缘30-31
  • 第二章 狄邦就烈来华前的基督教传播与登州社会31-41
  • 第一节 狄邦就烈来华前基督教在华传播情况31-34
  • 一 基督教四次来华31
  • 二 美国北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情况31-33
  • 三 文化势差——传教士西学传播33-34
  • 第二节 清政府对传教士政策的转变34-36
  • 一 禁教与限禁34-35
  • 二 开放与敷衍35-36
  • 第三节 登州的人文社会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36-41
  • 一 登州的宗教基础36-38
  • 二 登州民风朴实38-39
  • 三 登州通商39
  • 四 登州自然地理环境39
  • 五 登州灾凶之年——捻军来袭虎疫肆虐39-41
  • 第三章 狄邦就烈来华及传教活动41-54
  • 第一节 登州的早期生活41-44
  • 一 适应中国风情——终得合适居所41-42
  • 二 学习汉语42-44
  • 第二节 布道工作44-46
  • 一 旅行布道44-45
  • 二 照看教友45-46
  • 第三节 狄邦就烈在华遭遇的艰险46-48
  • 一 在反教的血雨腥风中前行46-47
  • 二 处乱不惊——在救助中布道47-48
  • 第四节 狄邦就烈在华活动体现的品格及成因48-53
  • 一 坚若磐石48-49
  • 二 珍爱丈夫49-50
  • 三 忠诚热心50-51
  • 四 无私奉献51-52
  • 五 小结——优秀品格的形成原因52-53
  • 1、拓荒者的经历磨砺52
  • 2、清教徒的家庭影响52-53
  • 结语53-54
  • 第四章 狄邦就烈与登州文会馆54-69
  • 第一节 登州文会馆的初创54-58
  • 一 创办学堂的初衷54-55
  • 二 风气未开创业弥艰55-57
  • 三 学堂建成——扩建校舍、制造器材57-58
  • 第二节 料理文会馆事务58-62
  • 一 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58-60
  • 二 无微不至照顾学生60-61
  • 三 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修养61-62
  • 四 筹措经费62
  • 第三节 文会馆教学62-64
  • 一 编写教材63
  • 二 开设课程63
  • 三 开办文学社、辩论会等社团63-64
  • 第四节 文会馆毕业生情况64-67
  • 一 何去何从65-66
  • 二 皈依基督66
  • 三 征战商界66-67
  • 四 担任教习67
  • 结语67-69
  • 第五章 狄邦就烈在登州的音乐教育69-80
  • 第一节 1864 年前的清代音乐教育状况69-70
  • 第二节 西方音乐传入中国70-71
  • 第三节 狄邦就烈在登州文会馆的音乐教育71-79
  • 一 开设音乐课72
  • 二 编撰音乐书籍72-73
  • 三 《西国乐法启蒙》与《圣诗谱·附乐法启蒙》73-79
  • 1 、狄邦就烈编书起因73
  • 2、版本考证73-74
  • 3、主要内容74-78
  • 4、《乐法启蒙》与同时代的乐法书籍比较78-79
  • 结语79-80
  • 余论 穿越时空的对望——狄邦就烈在登州活动评价80-83
  • 一 狄邦就烈在登州活动审视80-81
  • 二 历史反思81-83
  • 参考文献83-89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89-90
  • 后记90-9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建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基督教大学“并校运动”的历史考察[D];苏州大学;2012年

2 尹明晶;基督教传教士与山东现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狄邦就烈在登州活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狄邦就烈 女传教士 登州文会馆 乐法启蒙




本文编号:513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13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1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