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一心万法,万法一心:永明延寿的心性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3 09:05

  本文关键词:一心万法,万法一心:永明延寿的心性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永明延寿 心性论 圆融


【摘要】: 五代末宋初,佛教在发展至顶峰后逐渐式微。禅宗内部毁经诃佛,“狂禅”、“乱禅”之风甚嚣尘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永明延寿提出将“诸法归于一心”的主张。他在指出“一心包含万法”的同时,强调“一一法中皆可显示一心”。他认为万善是“明悟一心”的资粮,因而应当不弃经典,不废修行,定慧双修。“一心”是永明延寿佛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范畴。永明延寿站在禅宗的立场之上,将展现佛性的真心与众生当下现实之心联系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心与性的统一。同时,他又以禅宗内外诸多宗派的思想言论来阐释和说明禅宗的“真心”,阐明了一心“包含须弥,又纳于芥子,无处不在,包罗万法”的特点,彰显了其“禅教一致”之旨。永明延寿的《心赋注》是正面阐释其心性论体系的重要著作。本文以《心赋注》为文本依据,对永明延寿的心性论展开多重角度的研究。文中对永明延寿“一心万法,万法一心”的心性论进行探讨,着重地对永明延寿心性论中融合各个宗派思想的特点进行论述,最后还将永明延寿的心性论与宋明理学心性论进行比较分析,在对比中突显永明延寿心性论的特点。
【关键词】:永明延寿 心性论 圆融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言8-15
  • 一、佛教心性论概述8-9
  • 二、永明延寿生平及其著作9-11
  • 三、相关文献综述11-13
  • 四、本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创新与不足13-15
  • 第一章 永明延寿心性论的内涵要义15-27
  • 第一节 永明延寿心性论的整体架构15-19
  • 第二节 永明延寿的真心妄心观19-23
  • 第三节 永明延寿以“悟心”为主的修行观23-27
  • 第二章 永明延寿心性论对佛教诸多宗派思想的融合27-45
  • 第一节 永明延寿心性论对教家诸多宗派思想的融合27-37
  • 第二节 永明延寿心性论对禅家诸多宗派思想的融合37-45
  • 第三章 永明延寿心性论与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比较分析45-57
  • 第一节 永明延寿心性论与宋明理学心性论在心性本体上的对比45-49
  • 第二节 永明延寿心性论与宋明理学心性论在心物关系上的对比49-52
  • 第三节 永明延寿心性论与宋明理学心性论在修行持守上的对比52-57
  • 结语57-59
  • 参考书目59-61
  • 后记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立天;;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1期

2 范峗;浅论宋明理学心性论述的发生及其对儒学的改造[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3 马兴祥;;北宋《易》学中的“寂感”说及其思想特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4 李娟;;孟庄心性修养方法之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5 蒋昭阳;;辨析朱子心性论中的“心”[J];兰州学刊;2007年11期

6 王永灿;;近十余年来孙奇逢哲学思想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01期

7 杨维中;论中国佛教的“心”、“性”概念与“心性问题”[J];宗教学研究;2002年01期

8 杨维中;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2期

9 杨军;;宋明理学与佛教的关系[J];中国地名;2006年02期

10 左少峰;高兰英;;浅说《西游记》主题的超宗教性[J];前沿;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顾春;;陆九渊教育哲学之心性论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蔡方鹿;;张载经学的理学与气学特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洪兴;;唐宋间儒学的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安梧;;从“心性修养”到“公民道德”——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哲学反思[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权相佑;;朱熹文化价值理念的本体论[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8 刘学智;;张载“和”论探微[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邱文彬;;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对理学的羽翼和发展[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慧远;;《朱子语类》“理禅交融"思想探微[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至昊;心意自得任逍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许苏民;我们如何求“是”[N];光明日报;2008年

3 陈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为汉代哲学重新定位[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杨国荣 陈峗;独到的解读[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郭沂;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唐宋间中国思想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N];解放日报;2008年

7 郭晓东;以“哲学”来统领“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罗安宪;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黑龙江大学 胡燕春;瑞恰兹《孟子论心》对于孟子思想的解读[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张广保;宋学: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二个“轴心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巧生;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张树青;《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张国洪;吴澄的象数义理之学[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娟;孟庄心性论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肖海燕;宋代庄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8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9 胡勇;朱子学新生面的开显[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宏海;以人学为视角的朱熹理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燕妮;一心万法,万法一心:永明延寿的心性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李华华;禅宗心性论的发展历程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黄晓荣;胡宏心性论探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袁曦;儒家心性论传统与工夫论思想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5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邓勇;论内圣外王的心性论根据[D];四川大学;2004年

7 李慧;论禅宗心性论[D];郑州大学;2011年

8 郑贺;王阳明心性论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余进江;《乐记》心性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光福;王志谨心性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一心万法,,万法一心:永明延寿的心性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永明延寿 心性论 圆融




本文编号:513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13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1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