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遗民与桂北寺院的兴建
本文关键词:明清之际遗民与桂北寺院的兴建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之际 栖霞寺 明遗民 桂北寺院 地方社会
【摘要】:寺院作为佛教发展的主要载体,不但是僧人修行的主要场所,也是联系社会不同群体的重要纽带,所以寺院的修建发展与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近年来关于明遗民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从遗民“逃禅”与寺院建设的关系来做研究的还很少。 本文主要围绕桂林栖霞寺的兴建与发展,参考《栖霞寺志》这一重要文献,分析了浑融和尚在栖霞寺发展成为西南名刹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各阶层与寺院兴建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桂北地区是南明抗清斗争的一个政治中心,清朝新贵为了笼络人心而支持佛教的兴建发展,,再加上明遗民逃禅的因素,促进了以栖霞寺为代表的整个桂北地区寺院的兴建与发展。文章通过对桂北寺院兴建、重建及其原因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阐明了以栖霞寺为代表的整个桂北地区众多寺院的兴建是明清之际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桂北寺院兴建的结果是保护了当时一批文化名人,同时保护和发展了桂北地区的佛教文化。文章最后通过对明清之际寺院兴建政治因素的分析,证明了桂北地区寺院兴建是朝代更替初期地方社会秩序重建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桂北寺院兴建与地方社会重建之间的关系,阐明明清之际桂北寺院兴建对重建地方社会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明清之际 栖霞寺 明遗民 桂北寺院 地方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8;B94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8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9-11
- 一、 研究缘起9
- 二、 研究目的9-10
- 三、 研究意义10
- 四、 研究方法10-11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1-14
- 一、 明遗民研究11-13
- 二、 传统对寺院的研究13-14
- 第三节 本研究主要界定、背景阐述14-18
- 一、 时间界定14-15
- 二、 明遗民界定15-16
- 三、 区域界定16
- 四、 《栖霞寺志》体例综述及考证16-18
- 第一章 栖霞寺人文自然景观及其明清之际的重建18-28
- 第一节 栖霞寺的人文自然景观18-23
- 一、 栖霞寺悠久的历史18-19
- 二、 栖霞寺丰富的人文底蕴19-20
- 三、 栖霞寺秀美的自然景观与建筑艺术20-23
- 第二节 明清之际栖霞寺的重建23-28
- 一、 明末清初广西政治形势23-24
- 二、 浑融和尚生平24-25
- 三、 栖霞寺重建过程和原因25-28
- 第二章 亦僧亦遗民:浑融在地方的活动28-40
- 第一节 浑融之社会交往28-32
- 一、 浑融与政治力量之交往29-31
- 二、 浑融与僧人、道人之交往31-32
- 第二节 浑融在栖霞寺重建中的作用32-37
- 一、 对上层信众的推动作用33-35
- 二、 对基层社会信众的推动作用35-37
- 第三节 从遗民到忠孝楷模的浑融37-40
- 第三章 以栖霞寺为代表的桂北寺院复兴40-56
- 第一节 易代之际桂北寺院复兴的表现40-45
- 一、 桂北寺院的大量兴修40-44
- 二、 僧徒众多44-45
- 第二节 易代之际桂北寺院复兴的原因45-50
- 一、 明季遗民逃禅风气的推动45-48
- 二、 清朝新贵的大力支持48-49
- 三、 桂北地理文化特质影响49-50
- 第三节 遗民与桂北寺院之关系50-56
- 一、 明遗民在桂北逃禅的特点50-53
- 二、 桂北寺院兴建的特定历史内涵53-54
- 三、 明遗民逃禅与桂北寺院兴建的关系54-56
- 第四章 桂北寺院兴建在地方社会重建中的作用56-67
- 第一节 寺院建设是社会重建的一部分56-60
- 一、 桂北社会秩序重整的表现56-57
- 二、 桂北寺院兴建是社会秩序重建的一环57-60
- 第二节 对地方社会秩序的作用60-62
- 一、 利于桂北经济与社会组织正常有序进行60-61
- 二、 利于加强桂北地方社会思想控制61-62
- 第三节 对地方社会文化秩序的作用62-67
- 一、 促进桂北佛门儒风化62-64
- 二、 促进佛教本土化发展64-67
- 结语67-69
- 附录:《栖霞寺志》中游栖霞寺的清朝人士69-74
- 参考文献74-78
- 后记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园;游走与播迁——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J];东南学术;2003年02期
2 蒋廷瑜;桂林唐代摩崖造像[J];东南文化;1992年05期
3 汪侠,梅虎,田穗文,连漪;桂林民俗宗教旅游开发[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万竟君;桂林定粤寺大钟铭文考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4期
5 赵健;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开辟与构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6 王德军;;明清之际岭南遗民“逃禅”特点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18期
7 暴鸿昌;明季清初遗民逃禅现象论析[J];江汉论坛;1992年03期
8 张兵;明清易代与清初遗民诗[J];江海学刊;2000年02期
9 杨鹤书;明清之际广州佛教管窥[J];岭南文史;1998年03期
10 孔定芳;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J];历史档案;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袁愈宗;《诗广传》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宁夏江;清诗学问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白一瑾;清初贰臣心态与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健;桂北地区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珊珊;明遗民群体的心态嬗变和启蒙思想的生成[D];浙江大学;2007年
3 葛静萍;憨山大师与晚明社会[D];贵州大学;2007年
4 白海雄;清初遗民诗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梁磊;明清之际士人的异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丛扬;明清之际的遗民心态[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29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2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