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的法律性与道德性——以“五戒”为考察对象
本文关键词:佛教戒律的法律性与道德性——以“五戒”为考察对象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性 国家法制 慧三 时代性特征 是非之心 四十二章经 比丘尼戒 因缘观 慈悲观 道德原则
【摘要】:正佛教戒律既具有止恶的法律性,又蕴含着劝善的道德性,是法律性与道德性的统一。正是由于佛教戒律具有法律性,所以在当今中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佛教戒律与国家的法律精神从根本上是统一的,并可以根据国家法制的要求,与时俱进,做出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正是由于佛教戒律兼具道德性,所以又要充分发挥其道德性的作用,对中国的法制与道德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提供有益的补充。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之中,戒律是最基础,
【作者单位】: 安徽省佛教协会;
【关键词】: 道德性;国家法制;慧三;时代性特征;是非之心;四十二章经;比丘尼戒;因缘观;慈悲观;道德原则;
【分类号】:B945
【正文快照】: 佛教戒律既具有止恶的法律性,又蕴含着劝善的道德性,是法律性与道德性的统一。正是由于佛教戒律具有法律性,所以在当今中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佛教戒律与国家的法律精神从根本上是统一的,并可以根据国家法制的要求,与时俱进,做出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正是由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杨维中;论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制度的中国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张鹤耀;;浅析先秦时期的“天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霍学民;;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的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余敏先;米学华;;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文化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王凌;;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中美的渗透[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毕宝魁;;《论语》“不有祝泙之佞”章本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吴相洲;;唐诗繁荣原因重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若英;;信息公开——强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维度[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余继平;;涪陵陈氏庄园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朝明;;经典新读与孔子思想再认识[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5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廖名春;;《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探[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郭慧;;王船山对精神自由的祈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聂春艳;;论清代小说《金钟传》中的天津形象[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10 蒋明宏;;徐霞客与明代佛教生态文化[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sノ,
本文编号:533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3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