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
发布时间:2017-07-08 14:19
本文关键词: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
【摘要】:本文以艺术—审美的研究视野去考察道教与文学之间双向的、多层次的联系,以北宋时期的道教与文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它们在艺术创造、审美活动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广泛渗透的文化现象,重点展现了这一时期的道教文学的审美旨趣以及北宋文人的道教情怀与审美意向。 在结构与内容的安排上,文章共分五章。第一章以纵向的历史发展为线索,简要梳理十世纪前的道教文化与传统文学的发展过程,并进一步对两者相互渗透的文化现象,即道教文学与文人涉道审美进行阐述。第二章至第五章重点论述北宋时期的道教与文学及其相互关系,分别从“精神的抉择”、“思想的融通”、“创作的趣向”和“审美的情怀”这四个角度依次阐述了北宋时期的道教文化精神与文学艺术精神;北宋时期的道教修炼思想与文学创作思想;北宋道教文学的审美旨趣以及北宋文人的道家道教审美情怀。 第一章:联姻—文化的渗透。道教与文学在文化系统中分属不同的文化形态,也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功能,尽管两者拥有各自的文化领域,但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隔与断裂,尤其是在艺术—审美领域,它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借用艺术想象的力量,又总是在不经意间走入同一条审美理想的大道。道教与文学在“联姻”的过程中产生了富于道教生命力与文学感染力的道教文学,以及滋养了文人独特的道家道教审美情怀。 第二章:开拓—精神的抉择。北宋处于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宋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转型、开拓之势。北宋时期,道教文化与文学艺术在嬗变的文化构型中发生了相应的承袭与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北宋道教的文化精神逐渐偏重于突出理性与心性主题;其二,北宋文学的艺术精神逐渐转向追求理趣与心绪的艺术风貌。简言之,它们在各自的文化领域均表现出了尚内、尚心、向内审察,向心灵回归的精神风貌,呈现出内省而含蓄的审美趋势。 第三章:交汇—思想的融通。北宋时期的道教文化与文学艺术不仅在各自的领域有所调整,彼此之间也存在一些融通与交汇。较为显著的是,北宋时期的道教修炼思想尤为强调心性炼养,并以虚静、恬淡作为具体的修行养炼标准与主旨;而北宋文学的创作思想在这一时期十分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治心养气的重要性,并把它提高到反省自身的心灵超悟的高度,同时亦十分推崇虚静恬淡、澄心静虑的文学创作心理,认为其有益于艺术想象的发挥。 第四章:和合—创作的趣向。作为道教与文学两者“和合”的产物,北宋时期的道教文学形式丰富、体裁广泛、数量繁多,其文学体裁主要包括道教诗词、道赋、道教青词以及道教小说等,当中尤以道教诗词最为突出,它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道教文学的主流的创作趣向。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北宋道教文学所呈现的审美旨趣基本上贯穿了道教的审美理想,体现了道教的审美风格,展示了道教的审美兴味,而不同题材的道教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审美旨趣。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丹术之作中的神秘隐蕴之美,其二游仙之作中的超越世俗之美,其三,山水之作中的自然恬适之美,其四,宫观之作中的仙情道意之美。 第五章:感悟—审美的情怀。道教文化对北宋文人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及作品中所传达的审美感受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现出了慕道倾向、向道情怀,以林逋、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等为代表的文人的审美意识都不同程度地焕发出道教精神的辉光,他们以自身的创作与生命实践践证着道教的审美人格理想,丰富着道教审美情怀。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除了秉承文本逻辑分析与历史史实阐述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方法之外,还运用形象分析法来研究具体的道教文学作品的内在构成和价值。在研究成果上,希望能够通过上述思考与分析,对道教文化中的道教艺术、道教文学以及审美思想等领域有所沧海拾珠,以“艺术—审美”的意识与观念去分析道教与文学的关系,这不但是对道教审美文化的微细补充,同时,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来看,这也是向道教、文学、美学三者相互包涵、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的一次迈近。
【关键词】:道教 北宋文学 北宋文人 艺术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B959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2
- 绪论12-19
- 第一章 联姻:文化的渗透19-37
- 第一节 道教文化的审美管窥19-24
- 一、从巫文化的神秘想象到庄子的“真人”理想20-22
- 二、从《太平经》的审美理想到《坐忘论》的美感体验22-24
- 第二节 传统文学的艺术发展24-29
- 一、从远古神话的原始幻想到先秦诗歌的艺术创造25-27
- 二、从自觉的审美追求到内倾的审美意识27-29
- 第三节 道教文学与文人审美29-37
- 一、从神话传说到隋唐文人涉道诗29-32
- 二、从庄、屈到陶、李的道家道教审美情怀32-37
- 第二章 开拓:精神的抉择37-56
- 第一节 理性与心性:北宋道教的文化精神39-48
- 一、儒释道的互叠融贯40-42
- 二、内丹学的成熟兴盛42-48
- 第二节 理趣与心绪:北宋文学的艺术精神48-54
- 一、人文思理化的诗境49-51
- 二、心灵审美化的词境51-54
- 第三节 小结54-56
- 第三章 交汇:思想的融通56-73
- 第一节 “只为虚心要识心”:北宋道教的修炼思想56-65
- 一、修心炼性:修炼实践的重点58-62
- 二、虚静恬淡:心性炼养的旨归62-65
- 第二节 “极养心,使纯静”:北宋文学的创作思想65-71
- 一、治心养气:文学创作的内蕴65-68
- 二、澄心静虑:艺术想象的激发68-71
- 第三节 小结71-73
- 第四章 和合:创作的趣向73-100
- 第一节 北宋道教文学的发展概述73-78
- 一、北宋道教文学勃兴之背景73-75
- 二、北宋道教文学体裁之略论75-78
- 第二节 北宋道教文学的审美旨趣78-100
- 一、丹术之作:神秘隐蕴之美78-83
- 二、游仙之作:超越世俗之美83-88
- 三、山水之作:自然恬适之美88-95
- 四、宫观之作:仙情道意之美95-100
- 第五章 感悟:审美的情怀100-135
- 第一节 隐逸与清虚:林逋的道教审美情怀101-107
- 一、“湖上青山对结庐”:隐逸志趣101-103
- 二、“调鹤种梅如性命”:慕道情怀103-105
- 三、“静试却如湖上雪”:体道心性105-107
- 第二节 乐生与超然:苏轼的道教审美情怀107-118
- 一、“为乐戒暮迟”:生命体验108-112
- 二、“长生定可学”:审美理想112-114
- 三、“燕处超然”:终极体悟114-118
- 第三节 安时与豁达:黄庭坚的道教审美情怀118-126
- 一、“一脔可知鼎味”:涉道源流118-119
- 二、“虚心观万物”、“江湖见天大”:审美心境119-122
- 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诗法道蕴122-126
- 第四节 委顺与自然:周邦彦的道教审美情怀126-135
- 一、“容我醉时眠”:向道追求126-129
- 二、“膝行问道求神方”:慕仙情致129-131
- 三、“水秀山明,飘渺仙姿画不成”:审美趣味131-135
- 结语135-138
- 参考文献138-143
- 后记143-14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44-1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德武;;苏轼的仙气[J];中国道教;2005年06期
2 李知恕;陈抟美学思想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宁稼雨;中国隐士文化的产生与源流[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4期
4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揭秘[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04期
5 周裕锴;;“夺胎换骨”新释[J];文史知识;200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晓鹏;两宋道教审美文化[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晓辉;宋代游仙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34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3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