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时代佛教文化的传播生态——以武汉市佛教传播为例
本文关键词:新媒介时代佛教文化的传播生态——以武汉市佛教传播为例
【摘要】:新媒介时代下佛教文化的传播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构成机理集中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和圆融无碍的思想。武汉佛教的文化传播生态系统,包括佛教文化、受众、新媒介、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五个生态因子的功能,它们之间各因子间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组织,共同构成了武汉市佛教文化的传播生态系统。新媒介的利用极大地变革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佛教文化正能量的传播,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应该注重传播生态系统中量和质的有机统一,建立应对传播生态危机的预警和防范能力,协调系统各组成因子间的秩序,从而实现新媒介时代佛教文化的传播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 佛教文化 新媒介 传播生态 武汉
【基金】: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多民族散杂居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社会控制”(12ZNZ02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它以“因陀罗网”来阐释世间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之间影影相含、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关系。佛教这种圆融思想正好同现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论相一致,即生态是由生命体系与非生命体系相互依存、相融不分的整体。文化传播是人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祺,王恒展;《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研究述评[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2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李俐;张恒;;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泉州民居海外多元文化特征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4 袁同成;;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趋势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5 郑双胜;;基于制度实施成本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绩效分析——以崇县白露村、泰县永昌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6 王军红;;人文视角下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包海英;戚欣;;试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文化社会学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范兴坤;;随社会而变:图书馆转型的历史内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年01期
9 郑崧;教育世俗化与民族国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10 张晨昕;李梦桐;;瑜伽文化在我国传播原因的文化社会学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雁;;构筑和弘扬地方先进检察文化——面对新时期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黎明;王欢;;经济结构、社会网络与宗教认同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赵铁;贝为全;潘柳燕;;民族地区宗教组织的结构与功能[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林星;;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变迁[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曹婕;黄娅;;试析雷山苗族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晓敏;;从《太平广记》看隋唐民众的佛教信仰心态[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C];2006年
7 林星;;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风俗变迁——以近代福州为例[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博超;王,
本文编号:536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3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