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宗教思想的演进
发布时间:2017-07-14 12:06
本文关键词:周代宗教思想的演进
【摘要】: 本文从行为心理、伦理心理、信仰心理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角度,探讨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宗教思想的演进。 本文首先论证殷商宗教尚处于“自然宗教”阶段,至上神的地位尚不明确。由此而导致的神界无序正是人间社会制度不稳定的反映,这使巫术思维主导着殷人的宗教信仰。 西周兴起“以德配天”的伦理宗教,这种宗教信仰减轻了盲目迷信带来的恐惧、禁忌,首先是对心灵的解放。周人的至上神是昊天上帝以及与上帝相配的祖神。人间的德行有了神权的保证。使人的主体性、主动性有所提高,巫术思维降入低层。西周宗教又是现实宗法血缘关系的反映,德未达到普遍伦理,孝又特别强调亲疏远近的区别。这都反映在“礼”的宗教、政治、伦理的风俗制度体系里。 西周祭祀神灵的礼仪制度有严格的等级性。周王祭至上神,臣下祭祀小神,庶人未列入宗法宗教体系。但可以参与祭祀没有“政治性”的自然、农业神灵,上下层的宗教信仰也分化了。巫术渗入生活,和生产经验、原始科技混融在一起。西周的宗教、政治、伦理、习俗都混融入“礼”的形式,而原始神话没得到充分发展。 春秋时期王权坠落,至上神也失去了神圣的权威。许多以天命为保证的政治行为其神权意义开始褪色。诸侯更重视与自己有关的地域神灵。西周制度礼崩乐坏波及宗教,神灵的等级秩序也被破坏。春秋时代昊天不显,活跃在神坛上的多是德行不定的神灵,原始的信仰泛起。一些贤明的卿大夫怀疑天命,兴起重人轻神的理性思潮。西周的“德”开始演化成普通伦理范畴。孔子怀疑天命存在,但在德性上又眷恋天。他以“仁”发展了西周具有神性意义的德,从而将价值判断的本源回归于人性,剥夺了宗教信仰用以安身立命的功能。 战国时期代表平民思想的墨子扬弃了西周的宗法精神,别创一套神灵系统。但墨子的宗教思想也有存在论与价值观的矛盾,后期墨学没有继续向宗教发展。老子则以哲学范畴“道”从世界观上动摇了传统宗教的根基,但道家在生命体验、 修养身心上有通向神秘主义的潜质。这构成了以后道教产生的条件。 礼仪演示的宗教精神和神话描述出来的神灵故事都是混合着崇秆、信仰和迷 信的感性体验。战国百家争鸣推动了整个社会理性思维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 感性化的、“唯象”的宗教意识,宗教也有与哲学思维结合的可能。阴阳五行本 来都是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在春秋战国逐渐和宗教合流。 由于农事生产的需要,民问一直有自然崇拜、农业宗教的悠久传统。当伦理 化的神纷纷随宗法宗教沦落之时,自然崇拜的神灵则应和了地域化郡县制国家对 宗教的需要。春秋时期诸侯就把山川土地奉为自己的保护神。战国时来自民间和 燕齐秦楚等国的宗教思潮厂始汇流成新的造神运动。 阴阳五行在春秋就与五方神崇拜结合,在战囚则发展成五帝崇拜,但它仍带 着自然崇拜的原型。五帝本身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主神而是要服从于五德终始的演 化规律,迢从一种“道”的规则。阴阳五行的神学化是对民间信奉的巫术思雏的 提升。我国古代因为未曾发展出那种全智、全能、全善的上帝,巫术信仰始终有 它的地位,,巫术是一种特殊的、更具操作性的宗教技能。来自民间的方士部精通 巫术化的数术方技,再加之以阴阳五行的理论,具备了向上层政治发展的可能。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就是这种政治化的神学,它给战国时期的改朝换代提供了 新的“天命转移”的依据。阴阳五行上接政治神学,下通民间信仰,在社会上广 泛流布,给我国传统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92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第二章 西周宗教思想的特色17-70
- 第一节 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转变17-33
- 一、 殷商祭政合一的萨满宗教17-24
- 二、 西周以德配天的伦理宗教24-33
- 第二节 西周宗教的内在矛盾33-53
- 一、 敬天与孝祖33-42
- 二、 信仰分化与绝地天通42-53
- 第三节 西周以礼为主体的宗教形式53-70
- 一、 礼的起源和宗教意义53-57
- 二、 礼仪化的宗教形式57-70
- 第三章 宗教思想衰落的春秋时代70-108
- 第一节 礼崩乐坏70-87
- 一、 天命的衰微70-72
- 二、 神权的褪色72-78
- 三、 礼仪 崩坏鬼神无序78-87
- 第二节 从祝史文化向诸子时代过渡87-108
- 一、 春秋时期的疑神重人思潮87-90
- 二、 孔子对传统宗教思想的改造90-108
- 第四章 战国的宗教重建时期108-174
- 第一节 社会重构中的诸子宗教观108-125
- 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08-110
- 二、 墨子的宗教重建及其内在矛盾110-117
- 三、 道家对传统宗教的否定117-125
- 第二节 宗教思维方式的变革125-142
- 一、 社会交往与思维方式125-129
- 二、 从感性的神灵观到名象交融的宗教思维129-142
-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造神活动142-152
- 第四节 宗教神学的系统成型152-174
- 主要参考书目174-180
- 后记18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天圣;孔子民族观与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仲;论春秋战国时期世俗思想与宗教思想的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泽泽;汉魏六朝郊庙歌辞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婷;《礼记》对“礼”的人文诠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肖男;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与王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0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4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