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东汉至唐代的佛经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4:01

  本文关键词:东汉至唐代的佛经翻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草创时期 发展时期 全盛时期 鸠摩罗什和玄奘 代表性翻译理论


【摘要】:我国第一次佛经翻译高潮从东汉至宋代,为中华文化长河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国的“千年译经活动”从东汉末年安世高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本文主要研究东汉至唐朝的佛经翻译,把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时期,从东汉末到西晋,为草创阶段;第二个历史时期,从东晋时期到隋朝,是发展阶段;第三个历史时期,唐代达到全盛阶段。 东汉至西晋这一时期是佛经翻译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共译经书约五百七十部,主要翻译家多为“外国人”,安世高、支谶、支谦、竺法护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从东晋开始至隋朝结束;唐朝是我国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唐代的译经情况,以玄奘为中心,可分为三个时期。佛经翻译事业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翻译家都出现在唐朝,无论是在译文质量还是译者和翻译制度方面都成就突出。 中国译经史上,最为杰出者当属鸠摩罗什与玄奘。可以说这两位翻译家,一位是“继往”,另一位则是“开来”。鸠摩罗什被梁启超誉为“译界第一宗师”他首创的“新经”,将佛经翻译推向成熟阶段;玄奘的译经被视为佛经汉译以来的最佳之作,其译笔已臻化境,玄奘不仅佛学造诣极高,而且首创“五不翻”的原则,而且在译文中巧妙运用了翻译技巧,不愧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我国的佛经翻译理论是成体系的,主要由三大理论支柱构成,即:支谦以译文为中心的“本旨论”,道安以原文为中心的“案本论”以及彦琮以“八备”为中心的“译者论”。
【关键词】:草创时期 发展时期 全盛时期 鸠摩罗什和玄奘 代表性翻译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711;B9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3
  • 1.1 研究对象和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10-11
  •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11-13
  • 第2章 东汉到唐朝佛经翻译的历史分期13-30
  • 2.1 草创时期(东汉末到西晋)13-20
  • 2.1.1 佛教初来,西土佛经东传之先声13-15
  • 2.1.2 “译界开创二杰”—安世高与支谶15-17
  • 2.1.3 支谦和三国译经17-19
  • 2.1.4 从东汉末到西晋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的四个特点19-20
  • 2.2 发展时期(东晋至隋朝)20-24
  • 2.2.1 道安与长安译经21-22
  • 2.2.2 东晋至隋朝译经的四个特点22-24
  • 2.3 全盛时期(唐朝)24-30
  • 2.3.1 公元 645 年前的译经情况24
  • 2.3.2 玄奘 19 年的译经情况概述24-26
  • 2.3.3 公元 664 年以后的译经情况26-27
  • 2.3.4 唐朝译经的特点27-30
  • 第3章 重要佛经翻译家的成就30-41
  • 3.1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成就30-35
  • 3.1.1 罗什的传奇经历30
  • 3.1.2 罗什的翻译成就30-33
  • 3.1.3 罗什的“新经”33-35
  • 3.2 玄奘的佛经翻译35-41
  • 3.2.1 玄奘之西行求法35-36
  • 3.2.2 玄奘之“译场”36-37
  • 3.2.3 玄奘之译经造诣37-41
  • 第4章 东汉到唐朝的代表性佛经翻译理论41-46
  • 4.1 支谦—以译文为中心的“本旨论”41-42
  • 4.2 道安—以原文为中心的“案本论”42-44
  • 4.3 彦琮—以“八备”为中心的译者论44-46
  • 第5章 结语46-48
  • 5.1 本文的研究成果46-47
  • 5.2 本文的局限性47
  • 5.3 未来研究的建议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洁;论佛经翻译理论中的文与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张春柏;陈舒;;从“文质之争”看佛经翻译的传统[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3 周志培 ,李学经;佛经翻译概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4 傅惠生;;我国的佛经译论体系[J];上海翻译;2010年01期

5 陈宗宝;综述我国佛教经典翻译[J];外语教学;1982年02期

6 曾素英;;中国佛经翻译中的两种倾向:直译和意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陈福康;古代佛经翻译理论的传统文化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8 郑延国;合译:佛经翻译的一大特色[J];现代外语;1995年04期

9 傅小平,郑欢;佛经翻译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文化交流看翻译的价值[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8期

10 刘笑千;;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566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66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e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