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道教文化论略(1840-1949)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道教文化论略(1840-1949)
【摘要】:自明朝中期至清朝末年,由于政治上的专制,诸家学说多呈衰势,道教也从迟滞走向衰落。近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传统道教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近代社会战祸连绵,西方宗教和科学文化不断传入,“庙产兴学”风势强劲,崇尚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这些都严重威胁着道教的生存和传衍。近代道教教团组织日渐衰微,教理教义陈陈相因。道教庙观成为单纯的香火之地,道士不明道学义理,传习已久的道教修习方法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正统的宫观道教在近代日益衰落,但其文化传统与民风民俗日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道教仍拥有不少社会信徒,并对社会信徒的思维模式、个人心理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有些社会信徒体现出“出儒入道”的社会人文特色。近代社会的多次民众抗争也与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思想及民俗文化成为发动和组织下层民众颇有亲和力的工具。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利用道教的思想和方术。 近代中国国弱民贫,列强环伺,社会动荡。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困顿局面,思想界及道教界的有识之士开始从思想文化的层面,思考中国贫弱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解决中国现状的济世良药。开始以“经世致用”的意识、精神与方法注解传统儒、道经典,注重结合社会现实对道教经典内蕴的治世哲学和社会教化功用作出近代化发挥。道教所尊崇的经典,如《道德经》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论发掘。但近代出现的某些道教经典的注解与阐释大多抱守“中体”的思想,甚至强调发挥道教的社会教化功用,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本色宗教,在近代化大潮的挟裹之下,也不得不直面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矛盾,也需要解决宗教世界化、现代化的问题。传统道教文化在近代中国再也不能闭门自化了。道教在不断走向衰落的情形之下,也逐步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在文化代谢极其迅猛的近代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免遭社会淘汰。道教本身就具有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其在近代于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不仅与儒佛两家仍和谐相处,甚至对外来的洋教也采取融通借鉴的策略。近代道教界开始学习西方宗教体制,组建道教会社,改善自身的组织体系;兴办社会慈善事业,增强道
【关键词】:近代中国 道教 传统文化 近代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59.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2
- 引言12-16
- 一、中国道教文化的递嬗与蜕变16-24
- (一) 道教的传统与传统的道教16-20
- (二) 中国近代道教变迁之大势20-24
- 1、道教在近代中国之式微20-21
- 2、道教在近代衰落之原因21-24
- 二、近代中国的道教流派与组织24-32
- (一) 近代中国道教流派24-29
- (二) 近代中国道教组织29-32
- 三、近代中国道教的社会信徒与道教学者32-49
- (一) 近代道教信徒32-42
- 1、郑观应的道教思想32-37
- 2、徐世昌与道教之关系37-39
- 3、其他人物39-42
- (二) 近代道教学者42-49
- 1、著名仙学家——陈撄宁42-43
- 2、道教科技史家(英·李约瑟)43-49
- 四、近代道教经典述论49-57
- (一) 道教经典之流布49-50
- 1、传统《道藏》之存续49
- 2、道教经典的传衍与创作49-50
- (二) 道教经典之阐释50-57
- 1、严复与《老子道德经》51-52
- 2、江希张与《道德经白话解说》52-54
- 3、胡朴安与《庄子章义》54-57
- 五、近代道教文献类析57-70
- (一) 道经救世功用发微57-60
- (二) 道教劝善书之流行60-67
- 1、劝善书名目60-62
- 2、劝善书解读62-65
- 3、神话遭遇科学65-67
- (三) 养生与神仙之类道书67-70
- 六、道教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承与变异70-91
- (一) 教理与教义70-76
- 1、道德论70-72
- 2、神灵论72-73
- 3、应世论73-76
- (二) 修炼与养生76-83
- 1、外丹炉火之湮灭76-77
- 2、内丹修炼之传承77-81
- 3、炼养思想之近代化81-83
- (三) 判教观念83-91
- 1、三教合一83-85
- 2、对儒教的态度85-87
- 3、对佛教的态度87-88
- 4、对基督教的态度88-91
- 七、其他宗教视野中的道教91-104
- (一) 佛教之于道教91-95
- (二) 孔教(儒教)之于道教95-97
- (三) 洋教之于道教97-104
- 八、道教与近代中国社会104-119
- (一) 近代历届政府与道教104-105
- 1、晚清政府与道教104
- 2、民国政府与道教104-105
- (二) 近代社会运动与道教105-119
- 1、太平天国运动与道教105-109
- 2、义和团运动与道教109-111
- 3、“庙产兴学”运动与道教111-112
- 4、新文化运动与道教112-115
- 5、共产党组织与道教115-119
- 九、近代道教文化的历史评价119-125
- (一) 近代道教的发展规律119-120
- (二) 近代道教的文化特点120-122
- (三) 近代道教的历史局限性122
- (四) 近代道教的社会影响122-123
- (五) 近代道教的历史定位123-124
- (六) 近代道教的文化启示124-125
- 注释125-137
- 附录: 近代中国道教演化大事年表137-139
- 主要参考文献139-143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目录143-144
- 后记1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全有;邹宝刚;;对近代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阳信生;;小民何堪[J];文史博览;2011年07期
3 景凯旋;;近代中国为何落后于世界[J];同舟共进;2011年07期
4 李少军;;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研究的思考*[J];江汉论坛;2011年09期
5 陈邵桂;朱小舟;;毛泽东论辛亥革命[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浩翰;;浅议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文化内涵[J];传承;2011年20期
7 陈占通;李毓雄;;孙文之武缘探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王锐;;近代中国新法家思潮略论[J];学术论坛;2011年06期
9 田涛;;欧美和平运动与近代中国[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树增;;大国兴亡谁人定——读成都军区青年作家王龙新作《天朝向左,世界向右》[J];西南民兵;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袁咏红;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N];光明日报;2009年
2 实习记者陈志宏;“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周程 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传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虚虚实实的近代中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近代中国的“自强主义思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志;揭秘近代中国三百年之“江湖”[N];北京日报;2011年
7 主讲人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张柏春;近代中国为何与科技革命擦肩而过[N];新华日报;2011年
8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山田辰雄;近代中国人物研究[N];文汇报;2011年
9 常安;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建设[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张为真 刘金玉;研究院起名叫“光启”[N];深圳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功成;优生学的传播与中国近代的婚育观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6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7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兵;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中国近代道教文化论略(1840-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猛;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形成及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孙庆国;近代中国服装审美价值取向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8年
4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华平;中国民营铁路及其发展环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唐波;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季剑;近代江苏职业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袁秋芸;从民国时期的《妇女杂志》看中国近代婚礼服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9年
10 李硕;清末“中等社会”与民族国家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4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9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