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明使与中日观音信仰
本文关键词:日本遣明使与中日观音信仰
更多相关文章: 观音信仰 日本遣明使 《初渡集》 《再渡集》 《允澎入唐记》
【摘要】:明朝期间,日本室町幕府向明朝政府遣使十余次,时间先后持续一百多年,这些朝贡使节就是所谓的遣明使。渡海而来的遣明使将其入明的经历详细记录在日记中,这些日记成为研究当时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相互交流情况的珍贵史料。其中主要有笑云瑞诉的《允澎入唐记》、策彦周良的《初渡集》和《再渡集》。 通过这几部遣明使日记,我们发现,日记中对于祭祀仪式的记录较为频繁,而其中与观音信仰有关的仪式更是引人注目。除此之外,日记中关于明朝寺庙中观音像的描写更是将当时观音信仰之一面如实、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为我们了解明代观音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域外史料。 因此,通过认真解读遣明使日记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当时中日观音信仰情况的一个侧面,从而更立体地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全貌。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拟以《允澎入唐记》、《初渡集》和《再渡集》这三部遣明使日记为中心,并以《戊子入明记》为补充,结合中日相关文献,分析遣明船上与观音信仰有关的活动,以及遣明使在明朝的相关活动,以此来探究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观音信仰状况及其相互交流情况。本文的研究视点和利用史料,对于我国的明日关系史研究、亚洲观音信仰研究或许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观音信仰 日本遣明使 《初渡集》 《再渡集》 《允澎入唐记》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2-4
- 要旨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第一节 选题意义7-8
- 第二节 先行研究评述8-11
- 第三节 论文结构11-13
- 第二章 日本遣明使与遣明使日记13-19
- 第一节 遣明使与遣明船13-16
- 第二节 遣明使日记16-19
- 第三章 遣明使的观音信仰19-34
- 第一节 遣明船上的观音信仰20-30
- 第二节 遣明使在明朝的观音信仰活动30-34
- 第四章 遣明使眼中的明代观音信仰34-47
- 第五章 结论47-49
- 参考文献49-51
- 附图51-52
- 后记52-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潘江艳;;南北朝文学相互影响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张兴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粮食的水运与仓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10 朱凤祥;;自然灾害对清代小农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破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青唐;;《水浒》“杀嫂”故事的溯源与演绎[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9 徐永利;;塔中之塔——嵩岳寺塔形制探微[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7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0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