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傅山的宗教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00:18

  本文关键词:傅山的宗教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傅山 宗教观 三教合一


【摘要】: 傅山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宗教观是他学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对他的学术思想有着深刻影响。本论文试图从文人宗教观的视角,运用宗教学和哲学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傅山的宗教观进行系统、全面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宗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影响。论文共分三个部分来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傅山宗教观产生的背景。傅山生活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处于明亡清兴的动乱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自然促使思想界进行深刻反省和思考。加之明清之际“三教同源”之说流行,儒学中大量吸收了佛、道思想成分,进步的文人思想家在其思想中明显地表现出佛道思想的影响。在当时反思、总结和批判古代文化的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傅山竭力倡导社会启蒙,形成了以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要特点的文人宗教观。 第二部分,论述傅山宗教观的内容。傅山在他的宗教哲学里否认最高神灵的存在,他在崇尚儒学的同时,对佛、道和基督教等各家的学说批判地继承。傅山对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中天人感应论进行了否定,提出了“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辩证统一的观点;他针对宋明理学家“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思想,提出了“气在理先”的唯物主义命题。傅山用医学知识对道家的神仙方术做了批判,提出“神仙即在人事中”的观点和“蒸变听自然”的生死观。他的“泰初有无统一”的宇宙观、“率性而为”的人生哲学是对道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傅山还对佛家的空泛论和实相说做了深刻批判,提出“实相生三世”的观点。他对基督教“事天说”和“救世说”做了批判,提出“受苦者就是救受苦者”的观点。这些都是由他“好学无家常”的治学态度决定的,展现了傅山以文人的治学精神对各家宗教学派和文化思想的批判和扬弃。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创新与总结部分。主要从傅山的宗教观入手,来阐述宗教对古代文人的影响。通过傅山对传统宗教的批判和对“西学”中科学的接受,来展现明末清初文人整体的宗教观,表明中国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宗教观的成熟;从他对不同宗教的批判与思考折射出他对整个社会的批判与思考;儒、释、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的思想和人生观,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是在三家思想互补下共同铸成的。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中绝大多数以儒为主,兼容释道,而傅山的思想中则以道家为主,兼容儒释。可以说傅山的宗教观代表了古代文人对社会的一种态度和人生观的一种追求,是全身避祸的一种途径,是文人的宗教观。
【关键词】:傅山 宗教观 三教合一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内容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14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14-15
  • 2 傅山宗教观的背景15-24
  • 2.1 傅山宗教观的社会历史背景15-19
  • 2.1.1 傅山生平及其思想学术地位15-17
  • 2.1.2 明清之际的社会背景17
  • 2.1.3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对当朝文人思想的影响17-19
  • 2.2 傅山宗教观的哲学依据19-22
  • 2.3 傅山宗教观的学术思想背景22-24
  • 3 傅山宗教观的主要内容24-51
  • 3.1 傅山宗教观与儒家文化24-27
  • 3.1.1 用儒家的批判精神对待宗教24-25
  • 3.1.2 对儒家的“天人合一”观的重新阐释25-27
  • 3.1.3 对儒学特别是宋明新儒学思想的批判27
  • 3.2 傅山的道教观27-34
  • 3.2.1 医道融通—对道教神仙方术的批判28-29
  • 3.2.2 顺自然的生死观与身命相依的形神观29-32
  • 3.2.3 傅山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2-34
  • 3.3 傅山的佛教观34-38
  • 3.3.1 傅山对佛教的空泛论和实相说的批判35-37
  • 3.3.2 傅山佛学思想中含有的爱国主义观点37-38
  • 3.4 傅山的基督教观38-42
  • 3.4.1 傅山的启蒙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对立38-40
  • 3.4.2 傅山对耶稣教“事天说”和“救世说”的批判40-42
  • 3.5 傅山诗文中透出的古代文人对宗教境界的理解42-51
  • 3.5.1 关于佛教的诗文42-45
  • 3.5.2 关于道教的诗文45-51
  • 4 从傅山的宗教观看宗教对古代文人的影响51-73
  • 4.1 从傅山的宗教观看明清之际文人宗教意识的嬗变51-55
  • 4.1.1 明代以前中国文人的宗教意识51-53
  • 4.1.2 明代中国文人宗教意识的嬗变53-55
  • 4.1.3 从傅山对西学和基督教的态度看中国文人宗教观的成熟55
  • 4.2 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55-58
  • 4.3 全身避祸的一种途径58-63
  • 4.4 对人生观的一种追求63-73
  • 参考文献73-75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75-76
  • 后记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振涛;;傅山的遗民心态及书法实践[J];书法赏评;2011年03期

2 宋晓希;;取其“支离”,以抒胸臆——论傅山学颜[J];书法赏评;2011年03期

3 阴世国;;明末清初奇人傅山[J];文物世界;2011年04期

4 杨宇;;李维汉的宗教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5 李国文;;文人的风节[J];文学自由谈;2011年04期

6 张春晖;叶汝惠;;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视域下的简·爱的宗教观[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7 尹哲;;维特根斯坦论原始社会中的巫术与宗教[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3期

8 谭梦聪;;试析《荆棘鸟》中的宗教意识[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9 王路晨;;对立与统一——论《圣诞欢歌》中狄更斯的宗教观[J];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介子平;;三晋人物代有杰出(二)[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福雄;李红梅;;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A];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树人(老树);尚新建新;;詹姆斯的经验主义宗教观——读《宗教经验种种》[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韩延华;韩延博;冯华;;《傅青主女科》对中医妇科临床的贡献[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士菊;;以人为本与科学无神论的宗教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兆荣;;“实事求是”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创新与发展[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6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宗教观及其现实意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7 张玲;;《傅青主女科》治肝为要特色析[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崔云;;傅山男科学术思想探析[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不孕不育与性医学研讨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9 李士菊;;以人为本与科学无神论的宗教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怀舟;贾颖;赵尚华;;《大小诸证方论》引《香祖笔记》文字考略[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晓梅;傅山书画院院士作品展开展[N];太原日报;2008年

2 王伟;试述傅山的矛盾[N];美术报;2009年

3 王改瑛 秦烨;傅山文化研究会在顿村成立[N];忻州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安奋伟;民间研究傅山第一人[N];山西日报;2011年

5 邢晓梅;谢涛与晋剧《傅山进京》获表彰[N];太原日报;2009年

6 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加润国;“鸦片基石论”是对列宁宗教观的歪曲概括[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范学忠 本报通讯员 傅海燕;傅山村:一个农村工业化的经典神话[N];农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子亭 宓家峰 通讯员 傅海燕;傅山集团举行13个项目庆典[N];淄博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郭本玉 特约记者 贾力 通讯员 刘力 傅海燕;傅山集团:六招妙棋活全盘[N];淄博日报;2008年

10 宓家峰 傅海燕;傅山绘就科学可持续发展新蓝图[N];淄博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怡;罗斯金美学思想中的宗教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龙瑞翠;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交融式”宗教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丽;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沈炯哲;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禁忌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陈始发;新中国宗教政策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7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8 魏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王志捷;贺麟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刘朝霞;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娟娟;傅山的宗教观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志伟;大学生宗教观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3 王佳政;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新发展及其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4 张茹意;哈贝马斯宗教观的转变及其启示[D];复旦大学;2012年

5 孙丽丽;从毁灭到拯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梁琳玲;傅山道家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杭功元;康德在宗教观上的继承与创新[D];安徽大学;2001年

8 厉彦花;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丹凤;傅山及其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郝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人公命运的宗教阐释[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37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37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8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