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阿巴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本质主义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1:37

  本文关键词:阿巴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本质主义哲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阿巴斯王朝 伊斯兰 本质主义 存在


【摘要】:从古至今,人类始终没有停止对宇宙以及自然的思考,对真知的永恒追求。本质主义思想的产生和传承离不开人类赋予的这种思想动力。伊斯兰本质主义是随着古希腊哲学传入阿拉伯地区,并与自身文化传统觉醒的传承和影响下,在阿巴斯王朝时期形成了明确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此时期的本质主义在伊斯兰图景下,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出发,在对“本质”“存在”以及“真主的属性和存在”等一系列本质主义范畴的研究中,形成了本质论、存在论等本质主义学说。而哲学也在伊斯兰语境下形成了以“本体—认识—方法”的内在逻辑结构和“真主—世界—人”的外在显现相结合的形而上学体系。从整个伊斯兰哲学发展历程来看,阿巴斯王朝时期伊斯兰哲学的最大特点即双重理性对其思想的引领,而面对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与特点来看,则表现为伊斯兰形而上为形而下服务的路径。而且这种路径尝试也为20世纪之后世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借鉴作用。此外,伊斯兰哲学家试图将哲学与宗教的调和的愿景以及思想体系中“信仰至上、真主独一”的至高地位,都使得伊斯兰哲学独树于世界哲学发展之林。最后,伊斯兰本质主义的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近现代随着时代变化、世界哲学的发展趋势影响下出现新的历史转向,从而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阿巴斯王朝 伊斯兰 本质主义 存在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6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一、伊斯兰本质主义研究相关概念界定8-10
  • 二、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12-15
  • 第一章 伊斯兰本质主义哲学思想的两脉传统15-26
  •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中的本质主义传统15-22
  • 一、古希腊本质主义思想发展及其特点概述15-20
  • (一) 古希腊本质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15-19
  • (二) 古希腊本质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19-20
  • 二、古希腊本质主义哲学的东渐20-22
  • (一) 阿拉伯人对古希腊哲学的内在接受20
  • (二) 战争因素下的文化交际20-21
  • (三) 历史因素:百年翻译运动21
  • (四) 伊斯兰教发展要求与古希腊哲学的高度契合21-22
  • 第二节 伊斯兰的本质主义传统22-26
  • 一、伊斯兰本质主义的文化根源22-23
  • (一) 《古兰经》中的本质主义主题和论述22-23
  • (二) 民间其他口传的文本论述23
  • 二、伊斯兰传统世界认知方式23-26
  • (一) 对绝对、永恒崇拜的思维方式24
  • (二) 本质二分24-26
  • 第二章 阿巴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本质主义哲学思想核心内容26-42
  • 第一节 伊斯兰本质主义的宗教永恒追求26-30
  • 一、世界复杂性中的神圣独一性追求26-27
  • 二、真主之下万物本真的执著追求27-29
  • 三、伊斯兰哲学家对认识本质途径的无限追求和尝试29-30
  • 第二节 伊斯兰本质主义的基本范畴与概念30-34
  • 一、伊斯兰本质主义哲学中基本概念与范畴概述31-33
  • (一) 本质31
  • (二) 存在31-32
  • (三) 实体32
  • (四) 偶性32-33
  • (五) 第一原因33
  • 二、“本质”称谓差异时态下的意蕴剖析与解读33-34
  • 第三节 伊斯兰本质主义的内在关系结构34-38
  • 一、“本质”与其它概念的双向关系34-37
  • (一) 真主的本质与存在34-35
  • (二) 本质与偶性35
  • (三) 本质先于存在35-36
  • (四) 现象与本质36-37
  • (五) 本质与属性37
  • 二、本质基础上的多种概念的交叉关系37-38
  • (一) “有”和“无”37-38
  • (二) 存在与偶性38
  • (三) 偶性与属性38
  • 第四节 伊斯兰本质主义的逻辑证明38-42
  • 一、伊斯兰本质主义整体逻辑思维39
  • 二、本质主义范畴和概念的内在逻辑意蕴39-40
  • 三、伊斯兰本质主义范畴及相互关系间的逻辑论证40-42
  • 第三章 阿巴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本质主义特点分析42-53
  • 第一节 形而上为形而下服务的哲学特质42-45
  • 一、伊斯兰教影响下的独特服务路径42-43
  • 二、形而下基础上的伊斯兰本质主义43-44
  • 三、伊斯兰本质主义的形而下影响44-45
  • (一) 政治性统治服务44
  • (二) 伊斯兰文本的影响44
  • (三) 穆斯林其他生活行为的形而下影响44-45
  • 第二节 真主内在和信仰至上的宗教理论内核45-47
  • 一、伊斯兰本质主义中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地位45-46
  • 二、伊斯兰教信仰与理性的融合46-47
  • 第三节 本质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双重理性特征47-50
  • 一、自然科学理性——古希腊理性的继承47-48
  • 二、宗教理性——伊斯兰传统理性的发扬48-50
  • 第四节 阿巴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本质主义丰富的逻辑意味50-53
  • 一、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外化——语言逻辑意蕴50-51
  • 二、本质主义哲学体系中丰富的逻辑结构51-52
  • 三、丰富的本质主义逻辑论证方法52-53
  • 第四章 伊斯兰本质主义哲学的发展及演变53-61
  • 第一节 伊斯兰本质主义的发展53-57
  • 一、近代之前伊斯兰本质主义发展态势53-55
  • 二、近现代伊斯兰本质主义发展态势55-57
  • 第二节 伊斯兰本质主义进程中的必然转向57-61
  • 一、伊斯兰本质主义转向的必然性58-59
  • (一) 时代的要求58
  • (二) 哲学家的内在使命58-59
  • 二、微观视域下本质主义概念研究的转向59
  • 三、宏观视域下本质主义理论问题关注的世俗性转向59-61
  • 结语 伊斯兰本质主义的思想影响与理论困境61-64
  • 一、伊斯兰本质主义在伊斯兰哲学史中的内在基础作用和外在影响61-62
  • (一) 内在基础性作用61
  • (二) 外在影响61-62
  • 二、伊斯兰本质主义的理论困境—以期哲学论证伊斯兰教义62-64
  • 参考文献64-67
  • 致谢67-68
  • 个人简介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长福;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上)[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2 易小明;本质的生成与生成的本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与生成主义思维方式比较探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3 白利鹏;;生活世界:非本质主义的总体性如何可能[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4 万水;;近年来文艺学有关“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讨论综述[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5 蔡福军;;关系主义,或一种历时的总体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陶东风;;略论本质主义知识论和权威主义政治之关系——回应支宇、吴炫教授[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7 闫听;;反思本质思维如何进入文学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1期

8 杨兴玉;;文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彭水香;;当代西方新本质主义美学[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10 岩城见一,王琢;比较美学:“本质主义”崩溃后的路向——岩城见一教授访谈-对谈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闫宏秀;;从本质主义的视角观照科技进步[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郝德永;;不可“定义”的教育——论本质主义教育思维方式的终结[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3 刘叶涛;;现代分析哲学与科学本质主义[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郝德永;;课程的本质主义症结与“合法性”危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奋然;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悖论[N];文艺报;2001年

2 刘慧姝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追问一种历史此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哈佛大学 田晓菲;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近况[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周筱峗;我为什么批评舒芜[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颖;当代本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邓彦昌;本质主义的判断与消解:布尔外延主义的逻辑及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白韶璞;阿巴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本质主义哲学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4 陈坤;对当下理论法学研究中本质主义误区之反思[D];南京大学;2009年

5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7 崔雅南;从本质主义到情境主义[D];南昌大学;2008年

8 郭兰;对“性别本质主义”的继承与突破[D];中南大学;2006年

9 汤芬芬;建构主义和本质主义视角下的性别与翻译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周小华;维特根斯坦论哲学的终结[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本文编号:650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50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