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地方社会与民间信仰
发布时间:2017-08-10 11:43
本文关键词:王权、地方社会与民间信仰
更多相关文章: 明至民国时期 北京丫髻山 碧霞元君信仰 信仰与权力 国家与社会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明至民国时期北京丫髻山的碧霞元君信仰,论述国家政治、地方社会与民间信仰的互动过程,探讨地方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 碧霞元君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民间神yG之一。元明之际,官方的推崇、民间宗教的迅速发展,为北京丫髻山碧霞元君信仰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明代,丫髻山开始出现了祭祀碧霞元君的“天仙祠”。入清以后,随着丫髻山成为清王室祭祀地和官方信仰中心,丫髻山的宫观规模,由一个单间庙宇,逐渐发展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群,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灵体系。 随着宫观的建立和影响的不断扩大,不同社会阶层先后与碧霞元君信仰取得了种种联系,碧霞元君信仰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格局。从明代到清中期,丫髻山的碧霞元君信仰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繁荣的过程。随着丫髻山成为皇家信仰的中心,许多官绅纷纷加入到丫髻山碧霞元君信仰的体系中来。晚清至民国时期,丫髻山碧霞元君信仰再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逐渐从皇家祭祀中心,演变为民间祭祀场所。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的创造,为丫髻山的碧霞元君信仰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代以来,在国家政治与地方社会共同作用下,丫髻山进香逐渐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围绕祭祀中心而形成的众多不同类型的香会组织。这些由不同阶层构成的香会组织,从康熙时期的以女性和贵族为主,过渡到乾隆时期的以贵族、士绅和民众为主。至晚清以后,丫髻山香会组织的构成更为多元化。这些不同地域和阶层构成的香会组织在进香过程中,纷纷借助种种途径,以求确立自身在丫髻山信仰体系中的地位,从而达到对丫髻山的权力资源的控制。 明至民国时期丫髻山碧霞元君信仰的演变,集中体现为神庙系统的扩大、社会文化内涵的多元,以及地方社会权力的竞争。这些演变趋势,是王权、地方社会与民间信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地方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明至民国时期 北京丫髻山 碧霞元君信仰 信仰与权力 国家与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5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引言7-14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7-8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8-12
- 一、关于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8-9
- 二、关于丫髻山道观文化的研究9-11
- 三、国家政治与民间信仰11-12
- 第三节 基本资料与研究框架12-14
- 第二章 碧霞元君信仰与丫髻山神庙系统的形成14-23
- 第一节 碧霞元君信仰的兴起与发展14-17
- 一、泰山封禅与碧霞元君崇拜的兴起14-15
- 二、北京的碧霞元君信仰15-17
- 第二节 丫髻山宫观体系的沿革17-21
- 一、明代的“护国天仙宫”17-18
- 二、清前期的“天仙祠”18-20
- 三、晚清以后的丫髻山神庙20-21
- 第三节 丫髻山神明系统的扩张21-23
- 第三章 王权、地方社会与丫髻山碧霞元君信仰的演变23-36
- 第一节 丫髻山娘娘传说的社会文化内涵23-29
- 一、与地方风物的结合26
- 二、与正统道德观相结合26-27
- 三、与王权的结合27
- 四、与民间社会的结合27-29
- 第二节 皇室、官绅与清中期以前的碧霞元君信仰29-32
- 第三节 官绅、商人、民众与晚清以来的碧霞元君信仰32-36
- 一、士绅、商人与碧霞元君信仰32-33
- 二、普通信众与碧霞元君信仰33-34
- 三、民间神灵创造“王二奶奶”34-36
- 第四章 丫髻山香会组织与地方权力的竞争36-49
- 第一节 香会组织的类型与特征36-41
- 一、文会与武会36-38
- 二、香会组织的历史特征38-41
- 第二节 丫髻山香会组织结构的演变41-44
- 一、康熙年间以女性和贵族为主的香会组织41-43
- 二、乾隆时期香会组织结构的转型43-44
- 第三节 进香与地方权力的表达44-49
- 一、地域权力的表达:香河的香会组织45-46
- 二、特定祭祀权力的竞争46-47
- 三、新兴阶层的权力表达47-49
- 第五章 结语49-51
- 附录51-70
- 参考文献70-74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74-75
- 后记7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超;该拿什么音声“献”给你?[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池;地方权力与近代以来民间信仰的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0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5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