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宗教文化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影响
【摘要】:川西林盘作为一种独具个性的农耕聚落形式从古蜀延续至今,其发展与多种文化的交织密不可分。其中,宗教文化作为多种文化分支的起源与交叉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其外在表现强度从古至今呈现递减趋势,但其文化要义早已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融入了人们的意识并以一种相对低调的姿态代代相传,呈现出时间上的延续性。而以宗教建筑为代表的物质载体,又用空间表达的形式固守着宗教文化的根基。这表明宗教文化是一种具体有时间和空间两种性质的时空文化,同样,川西林盘也具有这种双重性。“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就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提出,即物质形态的景观与兼容并生长其中的文化存在的自我保存及持续生长的能力。宗教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地域特征使其形成了庞大的文化体系,即使单就研究四川境内的宗教文化来说,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对本研究来说,梳理川西林盘范围内的宗教文化是一个必要前提。本文跳出宗教派别的框架,以横向视角提炼宗教文化中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影响最广泛的内容,淡化不同宗教之间的派别区分,着重于宗教文化的表达分析,讨论时也以川西林盘为主体出发,探讨宗教文化的表达,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川西林盘中的宗教文化是多元而宽容的文化。相较于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宗教冲突或者政教冲突,川西林盘中多元的宗教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儒道佛及其他宗教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整体上趋于一种交流融合的状态,也就是这种状态赋予了川西林盘景观生命以更强的自我保存与延续的能力。(2)宗教文化不只是川西林盘中的小众文化,而是一种渗透于林盘中方方面面的大众文化。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宗教文化被人们误认为是少数宗教信众的小众文化,并且造成了宗教神秘而压抑的刻板印象。通过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中关于宗教文化内容的检视发现,大到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样貌,小到方寸之间的符号,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着宗教文化。(3)宗教文化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影响方式有别于其他文化类型,是一种深层而缓慢的影响。如果把各类文化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一方面,宗教文化相较于其他文化来说,发展相对缓慢,因为宗教文化的源头思想往往就是其核心所在,无论其发展历史多长,都伴随着向心力的牵引。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并不像某些文化类型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展示性,它影响的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周边环境。宗教文化的这种深层影响特性致使它呈现一种缓慢流动的发展态势,对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影响也是不间断的缓慢影响。理解这种影响特性,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川西林盘文化根基不可逆转的破坏。(4)宗教文化既是川西林盘的发展因素,也是制约因素。宗教文化在为川西林盘中的人们提供一种信仰寄托的同时,赋予了林盘独特的文化气息。这不仅为林盘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精神素材,也让林盘发展呈现一种从容的姿态。它对于林盘的作用与其说是推动,不如说是关照。但一分为二的来看,宗教文化由人创造,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如一些过分迷信与偏激的内容。这部分文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羁绊林盘发展的制约因素,阻碍林盘发展。(5)宗教文化的可意象性为川西林盘景观生命的存续性提供了一种特殊启示,文化延续与林盘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化解的,应该适当避开表象的冲突,到景观所能营造的文化意境中寻找平衡与发展的途径。宗教文化从川西林盘的宏观到微观层面都有着不同方式的体现,而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性又使得它在发展中更富灵性。一切与宗教文化相关的空间符号都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被淡化或者遗弃,宗教文化的表象始终抵不过时代的冲击。然而一直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宗教文化中相对稳定的核心内容为基础,结合当下时代文化,催生出了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与川西林盘二者的保护与延续不能以不展为代价,而是要更深层次的挖掘宗教文化的本质,抓住这部分内容的可意象性特征,着重以意境营造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感知与体会,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宗教文化 川西林盘 景观 存续性 聚落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20;TU982.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1 绪论13-16
- 1.1 选题背景13
- 1.2 目的意义13-14
-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14-16
- 1.3.1 研究范围14-15
- 1.3.2 研究内容15-16
- 1.3.2.1 宗教文化在川西林盘景观中的表达分析15
- 1.3.2.2 宗教文化与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之间的关联分析15-16
-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6-18
- 2.1 研究方法16-17
- 2.1.1 文献分析法16
- 2.1.2 实地调研法16
- 2.1.3 综合归纳法16-17
- 2.2 技术路线17-18
- 3 文献综述18-23
- 3.1 川西林盘18
- 3.2 聚落18-19
- 3.3 宗教文化19-21
- 3.3.1 宗教的定义19
- 3.3.2 宗教文化的作用19-20
- 3.3.3 宗教文化的表达20-21
- 3.3.3.1 文化与符号20
- 3.3.3.2 宗教文化的符号表达构成20-21
- 3.4 景观生命存续性释义21-22
- 3.5 川西林盘研究进展22-23
- 4 川西林盘承载的宗教文化体裁23-27
- 4.1 川西林盘地区宗教文化构成23-25
- 4.1.1 佛教23-24
- 4.1.2 道教24
- 4.1.3 其他宗教24-25
- 4.2 宗教文化的分类问题25-26
- 4.2.1 道教与道家25-26
- 4.2.2 儒家与儒教26
- 4.3 宗教文化在川西林盘中的泛化26-27
- 5 宗教文化在川西林盘景观中的表达27-45
- 5.1 宗教文化在川西林盘景观中的秩序性表达28-33
- 5.1.1 川西林盘整体景观风貌中蕴含的宗教思想28-30
- 5.1.2 宗教文化灌溉下的川西林盘30-33
- 5.1.2.1 林盘水系与宗教文化30-31
- 5.1.2.2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风水观对川西林盘的灌溉31-33
- 5.2 宗教文化在川西林盘景观中的区域性表达33-34
- 5.2.1 儒家思想所建立的伦理秩序33-34
- 5.2.2 道家思想所建立的自然秩序34
- 5.3 宗教文化在川西林盘景观中的符号化表达34-40
- 5.3.1 图案符号34-38
- 5.3.1.1 蝠35-36
- 5.3.1.2 龙36-37
- 5.3.1.3 狮37-38
- 5.3.1.4 螭吻38
- 5.3.2 宗教文化对川西林盘聚落色彩的影响38-40
- 5.4 其他含崇拜对象的宗教文化在川西林盘景观中的表达40-42
- 5.4.1 以树为崇拜物的宗教文化40
- 5.4.2 以塔为崇拜物的宗教文化40-41
- 5.4.3 以大石为崇拜物的宗教文化41-42
- 5.4.4 以石水缸为崇拜物的宗教文化42
- 5.5 宗教仪式在川西林盘中的民间表达42-45
- 5.5.1 传统丧葬与川西林盘43-44
- 5.5.2 川西林盘中的民间祭祀活动——烧纸钱44
- 5.5.3 丧葬祭祀观念的转变对于川西林盘景观的意义44-45
- 6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川西林盘景观生命意境45-53
- 6.1 虚实相生的林盘民居院落意境45-47
- 6.2 明与暗之间的宗教意境47
- 6.3 本土方言赋予川西林盘的味觉意境47-48
- 6.4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时间观所形成的川西林盘之“慢境”48-49
- 6.5 川西林盘中桥、阶、门、墙的宗教意味49-51
- 6.5.1 桥与阶49-50
- 6.5.2 门50-51
- 6.5.3 墙51
- 6.6 外来宗教文化在川西林盘中创造的“异境”——彭州市白鹿镇领报修院51-53
- 7 宗教文化与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相互作用53-57
- 7.1 宗教文化与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之间的关系53-54
- 7.2 川西林盘承载的宗教文化特征54
- 7.2.1 种类繁多,形式多样54
- 7.2.2 渗透传播方式多元,影响范围大54
- 7.3 宗教文化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积极影响54-55
- 7.4 部分宗教文化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制约作用55-56
- 7.5 宗教文化在川西林盘中的延续危机56-57
- 7.5.1 本土宗教文化的流失56
- 7.5.2 宗教文化继承者的缺失56-57
- 7.5.3 民间宗教建筑的减损57
- 8 结论57-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江瑛;;包头地区寺庙以及宗教文化特点概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21期
2 杨邦勇;;明清闽人三十六姓与琉球宗教文化的发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庞媛媛;;宗教文化旅游信息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黄凌江;刘超群;;西藏传统建筑空间与宗教文化的意象关系[J];华中建筑;2010年05期
5 王敏;;浅析各族裔美国人的宗教信仰[J];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13期
6 吴月翔;;在旅游中感受佛教建筑之美[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9期
7 刘朋园;曹晓妍;;基于宗教背景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乐山市为例[J];艺术科技;2014年04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芙蓉;;北京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浅议[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2 唐鸿棣;;鲁迅对宗教文化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择取[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3 陆立宪;秦伟;;重视宗教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杨彦春;;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问题[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杨学政;;滇川藏交界地区宗教文化特色与发展旅游业[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王亚欣;;台湾宗教文化与旅游互动研究——以佛教为例[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梅;;重建超验的意义同一性: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宗教文化关系浅析[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8 龚学增;;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文化观[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8集)[C];2014年
9 毛贺;;寒山寺装饰艺术的宗教文化氛围[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毛英美;刘嘉弘;;宗教文化与城市文化[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联合日报;2006年
2 许德忠;市政协举办“民族宗教文化与旅游”论坛[N];武威日报;2007年
3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丁文方;发掘宗教文化积极因素的几点建议[N];联合日报;2008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叶小文;宗教文化 值得研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蓝石;发挥宗教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周守高;宗教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记者 万君 通讯员 吴建梅;全省政协民族和宗教界召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座谈会[N];陕西日报;2012年
8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统战研究会民族宗教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 龚学增;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文化观[N];中国民族报;2012年
9 记者 杨大立;挖掘民族宗教文化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N];武威日报;2005年
10 柳斌杰;中国历史文化的奇葩[N];中国旅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芳;宁夏吴忠宗教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畅;当前农村宗教文化盛行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2 马彪;地方文化的传译策略[D];宁夏大学;2015年
3 黄微;宗教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乌日娜;舞蹈对宗教文化的诠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5 王祥;隋唐时期宗教文化与政治制度对书画传承的影响[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6 许乐龙;宗教文化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苏静;《你的笑影》中宗教文化的翻译实践报告[D];湖南大学;2014年
8 徐梅;南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龚民;大理高兴村宗教文化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同古拉格;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寺庙世俗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8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58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