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真可易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10:34
本文关键词:紫柏真可易学思想研究
【摘要】:紫柏真可与云栖袜宏、憨山德清和藕益智旭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但是与其他三位高僧不同,紫柏真可没有明确的佛教传承。他对儒释道三教不存在偏见,能够以宽广的胸怀来对待三者。除此之外,他精通儒释道,并且对佛教各家各派思想都十分熟悉。紫柏真可治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用佛教的思想来压制儒家和道家的发展,更没有用禅宗思想抑制天台宗、华严宗和唯识宗的主张。他的思想特色在于利用儒释道三家思想,来解读佛教内典、儒家子史和道家的元典,形成了自己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解读角度。 《周易》作为中国哲学的大道之源,被儒道两家奉为经典。儒道两家都从《周易》中发展出自己的思想,并产生了《周易》属性问题的争论。那么,具有儒释道三教融合视野的紫柏真可,通过解读《周易》来彰显明末时期儒释道三家融合的社会气象及研究角度,可以视为“佛教易”在明末清初的产物,并为后来藕益以禅解易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儒家易”和“道家易”关注较多,对“佛教易”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这是由易学研究的困难性、佛学研究的困难性和二者比较研究的困难性共同决定的。然而,研究的困难并没有阻止学者对“佛教易”的探索,与此相反,学界还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著,如谢金良的《(周易禅解)研究》和陈坚的《真可论易)》等。但是,从学术的整体发展来看,“佛教易”的研究者仍然较少,对真可易学思想的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其中对紫柏真可佛教与易学关系进行研究较为突出的学者是陈坚和陈进益,但是二者均是以佛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前者利用真可《解(易》证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进入“反格义”时期,出现佛经本土化和中国典籍佛教化的倾向;后者对真可的著作进行梳理,将真可涉及易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因此,二者对真可“佛教易”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采用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注重佛教诠释解读的研究理路和突出佛教取向的研究旨趣。 本文主要是从易理的角度,来深入挖掘紫柏真可《解易》的特色和框架。力图以《解易》篇为中心,并结合真可其他论著,来探讨真可易学哲学中的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从易学的本体论角度来看,真可主要利用“无常”观念,解决了易学本体论中的本源问题、生成规律问题和发展规律问题。展现出其对《周易》宇宙本体论的认识,形成了“无常”解易的基调。从易学的心性论角度来看,真可利用儒家心、性、情和禅宗的“以心传心”的方法解读《周易》的卦爻辞。反映了他对“卦寓性,性有我而灵”、“爻寓情,情有我而昧”和“心寓于卦爻之间,故可以通性情”的“以心解易”的特色。从易学工夫论的角度来看,真可提出了“由情而复心,由心而复性”的复性之路。从易学境界论的角度来看,由于“圣凡无常”,所以境界才能够提升和超越。在真可看来圣凡都是众人,只是在见心知性的过程中,有着先觉和后觉的不同。正因如此,才会产生圣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进而,他利用《泰》卦来论证圣人“听天令治人世”的理想境界。 总之,真可在《解易》篇中,展现出儒释道相互融合的解读方法和阐释角度。他以佛教作为解易的基础,因为“无常”观念贯通了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四者,成为“变易”思想的核心部分。同时,真可以儒家作为解易的特色。他利用儒家“心”与“性”、“情”之间的关系,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解读。从而突出其以禅宗的方法,解读《周易》的旨趣。最后,他的《解易》篇还突出了道家的机的作用,突出了道家的有待和无待思想。真可以《解易》一篇,完成了其儒释道三家合流的研究目的,可以视为“佛教易”在明末的一大成果。因此,对真可《解易》篇进行研究,可以窥见真可以佛解易、以心解易和儒释道相互融合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紫柏真可 易学 无常 心 儒释道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21;B949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导论13-21
- 一、研究缘起13-16
- 二、学术背景16-17
- 三、研究现状17-18
- 四、生平著述18-21
- 第一章 “无常”乃“大易”之根本——紫柏真可易学的本体论21-31
- 一、“无常”是宇宙的本源21-25
- 二、“无常”是宇宙生成的规律25-27
- 三、“无常”是宇宙发展的规律27-31
- 第二章 心寓于卦爻,故可通性情——紫柏真可易学的心性论31-47
- 一、卦寓性,性无我而灵31-35
- 二、爻寓情,情有我而昧35-38
- 三、心寓卦爻之间,故可以通情性38-47
- 第三章 由情而复心,由心而复性——紫柏真可易学的工夫论47-60
- 一、道可顿悟,情须渐除47-51
- 二、循“心”知“性”51-56
- 三、以理养心终复性56-60
- 第四章 大觉圣人——紫柏真可易学的境界论60-67
- 一、凡圣无常60-63
- 二、圣人以心用身,众人以身累心63-65
- 三、圣人听天令治百姓65-67
- 第五章 紫柏真可的易学特色67-74
- 一、对儒释道的整体认识67-68
- 二、佛教的解读基础68-70
- 三、儒学的解读特色70-72
- 四、道家的解读角度72-74
- 结语74-76
- 参考文献76-79
- 致谢79-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表现83-85
- 附表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戴继诚;紫柏大师的“平生三大负”与憨山大师的“为学有三要”[J];法音;2004年12期
2 苏荟敏;;佛教视野中的佛易交涉——对中国佛教历史的疏绎[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李尚儒;佛易相通略论[J];求索;2003年05期
4 张勇;;南北朝易卜、易学与佛教融合中的命运关怀[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677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7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