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1:13
本文关键词: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宗教 虚拟化传播 国家安全 双向作用 非传统安全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在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表现出的三个主要趋势。即:第一,无论是传统的建制宗教,还是新兴教派,在世界范围内都经历着新一轮的迅速增长;第二,宗教因素日益渗透或者“回归”至国际关系和安全视域之中。它一方面能够成为冲突爆发和恶化的推动因素;另一方面,宗教领袖、宗教组织,以及教徒个人,都在积极地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第三,宗教信仰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紧密地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型宗教传播方式和新的宗教表现形式——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和“网上宗教”。基于这三个趋势,本文认为,在宗教安全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双重作用下,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将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而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尝试综合运用国际政治学、宗教学、传播学及心理学相关知识,探讨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为此,本文的主体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分析宗教的本质和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并结合国家和国际社会进入非传统安全时代的大背景,进而提出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影响国家安全的三条途径;第二部分侧重理论探讨,通过结合传播学中的受众和传播效果理论详细分析途径一。即,宗教的虚拟化传播,能够放大宗教中的非理性;第三部分转入现实分析,通过考察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尤其是“基地”组织和“东突”组织的互联网应用,来探讨途径二。即,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在客观上便利了宗教极端活动;第四部分从互联网的工具性出发,提出国家安全主体利用宗教虚拟化传播的趋势,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性,并着重探讨第三条途径。即,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可以为国家安全的维护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虽然目前宗教的虚拟化传播趋势对国家安全的消极影响相对突出,但这种消极影响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决定宗教虚拟化传播总体方向的宗教信仰,对安全也有维护和促进作用。同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宗教往往只是引发冲突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当它对国家安全产生消极影响时,通常也并不是最基本的决定性要素,加之互联网本身只是一种价值中立的工具。所以,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将是双向的。
【关键词】:宗教 虚拟化传播 国家安全 双向作用 非传统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导论8-43
-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8-13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3-29
- 三、相关术语与概念辨析29-31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31-33
- 五、核心观点(假设)与基本假设33-34
- 六、研究方法说明34-35
- 七、篇章结构35-36
- 注释36-43
- 第一章 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43-71
- 第一节 安全主题的当代转向43-56
- 一、从“传统”到“非传统”的流变43-45
- 二、宗教的本质及其安全影响45-52
- 三、互联网传播模式的特性及其安全影响52-56
- 第二节 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及其表现56-62
- 一、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及其分类56-58
- 二、世界宗教的虚拟化传播状况58-60
- 三、中国境内各主要宗教的虚拟化传播状况60-62
- 第三节 宗教的虚拟化传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62-66
- 注释66-71
- 第二章 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宗教本质中的非理性71-112
- 第一节 宗教本质中的非理性71-77
- 第二节 作为特殊“受众”的教徒与“群体极化”77-97
- 一、受众的一般特征及互联网媒介下的受众77-85
- 二、在线教徒作为"特殊"受众的特征85-89
- 三、在线教徒的“群体极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89-97
- 第三节 "强大效果"影响下的教徒心理与行为97-106
-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一般理论97-99
- 二、在线教徒群体中的"沉默的螺旋"和"从众"99-103
- 三、"从众"与在线教徒群体的非理性行为103-106
- 注释106-112
- 第三章 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宗教极端活动112-152
- 第一节 互联网与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112-122
- 一、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恐怖主义与宗教112-115
- 二、宗教极端主义中的传媒向度115-118
- 三、宗教极端主义的网上宣传与传播118-122
- 第二节 互联网与宗教极端活动开展122-133
- 一、互联网与宗教极端组织内部结构的网络化122-124
- 二、互联网在宗教极端活动中的组织应用124-126
- 三、互联网在宗教极端活动中的行动应用126-133
- 第三节 “东突”势力的互联网应用与中国国家安全133-142
- 一、具有宗教极端色彩的“东突”势力与中国国家安全134-137
- 二、新媒体时代的“东突”组织与复杂化的国家安全形势137-142
- 注释142-152
- 第四章 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的维护152-186
- 第一节 理论可能: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为国家安全的维护提供了新思路152-164
- 一、本体论层次:宗教信仰中的和平向度与国家的安全利益152-157
- 二、认识论层次:国家主体与宗教主体间共有观念的产生157-159
- 三、方法论层次:互联网与共有观念的建构159-164
- 第二节 现实可行:虚拟空间是反击宗教极端主义的新阵地164-175
- 一、短期层面的“治标”手段165-171
- 二、长期层面的"治本"路径171-175
- 第三节 中国对宗教虚拟化传播的管理175-180
- 一、我国在管理宗教虚拟化传播过程中的不足176-178
- 二、对策与建议178-180
- 注释180-186
- 结语186-192
- 一、本文的逻辑186-189
- 二、总体评估与未来研究设想189-191
- 注释191-192
- 参考文献192-207
- 后记207-2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祥纯;;宗教渗透与国家政治安全[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徐以骅;章远;;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安虎生;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 从佛教网络到网络佛教——中文佛教网络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浅谈[J];佛教文化;2005年01期
4 张家栋;;当代恐怖主义的宗教根源[J];国际观察;2006年02期
5 张家栋;;现代恐怖主义的四次浪潮[J];国际观察;2007年06期
6 郭镇之;对“四种理论”的反思与批判[J];国际新闻界;1997年01期
7 吴云贵;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辨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8 陈育涛;张昆;;“东突”恐怖势力活动的新动向及防范对策[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9 张夏;;新时期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几点思考[J];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04期
10 李洁;;全球认定的恐怖“东突”[J];w,
本文编号:682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8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