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贺川丰彦与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思潮

发布时间:2017-08-19 00:07

  本文关键词:贺川丰彦与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思潮


  更多相关文章: 贺川丰彦 基督教社会主义 基督教和平主义 传教运动 比较


【摘要】: 贺川丰彦(1888-1960)是近代日本著名的基督教领袖和社会活动家,他毕其一生精力推动教会发展、倡导社会改革、领导劳工运动、救抚下层民众、呼吁世界和平,在日本和国际社会享有盛誉。在一系列社会实践中,贺川逐渐形成了以基督教理念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在日本教会和社会反响很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基督教思潮发生了种种内在的关联。 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是贺川思想体系中比较突出的部分。贺川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主张以爱为基调来改造社会政治和法律,以合作运动来推动社会改良。自二十年代起,贺川频频到华演讲,宣讲其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基督教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中国基督教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张仕章对基督教社会主义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定义,发展成了独特的耶稣主义。虽然中日两国基督徒对基督教社会主义有不同的诠释,但他们的理念所昭示的理想社会却是许多人的共同追求。 基督教和平主义思想是贺川思想的最为集中的体现。贺川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世界和平不懈奋斗,中日战争爆发前后,他作了许多和平主义努力。但频仍的战争破坏了中日两国和平主义者的梦想。通过对贺川及吴耀宗这两个著名基督教和平主义者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的基督教和平主义运动在极为艰难、特殊的政治环境中,最终的宿命都是走向沉寂和嬗变。 关注社会下层人士的布道思想是贺川思想体系中的另一亮点。贺川一生热衷于布道,他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的“神之国”运动与中国教会发动的“五年运动”在同一时间正式启动,本文对二者的关联和异同的分析,展示了贺川在中国、乃至东亚基督教传教运动潮流中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尝试用比较的方法,以贺川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和平主义及传教思想三个层面为切入点,结合贺川在中国的活动,探讨了贺川的三大思想与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思潮中对应项的关联和异同,对这些关联和异同的分析,揭示了贺川在促进中日基督教交流及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友好交往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东北亚基督教运动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加强今天国际间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贺川丰彦 基督教社会主义 基督教和平主义 传教运动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313;B979.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选题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3
  • 三、框架与思路13-15
  • 第一章 日本的圣雄:贺川丰彦其人其事15-22
  • 第一节 贺川丰彦生活的时代15-16
  • 第二节 贺川丰彦的成长历程16-19
  • 第三节 贺川丰彦与近代中国19-22
  • 第二章 贺川丰彦与中国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潮22-37
  • 第—节 贺川丰彦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观及其在华宣传22-29
  • 一、近代基督教社会主义的缘起22-24
  • 二、贺川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观24-26
  • 三、贺川在华对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宣传26-29
  • 第二节 贺川丰彦与中国基督徒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观之比较——以张仕章为个案29-37
  • 一、张仕章及其"耶稣主义"29-33
  • 二、贺川、张仕章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观之异同33-37
  • 第三章 贺川丰彦与中国基督教和平主义思潮37-52
  • 第—节 贺川丰彦的基督教和平主义思想与实践37-44
  • 一、贺川的基督教和平主义观37-40
  • 二、战争期间贺川的和平主义实践40-44
  • 第二节 贺川丰彦与中国基督徒的和平主义观之比较——以吴耀宗为个案44-52
  • 一、吴耀宗及其"唯爱主义"44-48
  • 二、贺川、吴耀宗的基督教和平主义观之异同48-52
  • 第四章 贺川丰彦与中国基督教传教运动52-62
  • 第一节 贺川丰彦与中日两大传教运动的兴起52-55
  • 第二节 "神之国"运动与"五运"之比较55-62
  • 结论62-65
  • 附:贺川丰彦 年谱简编65-71
  • 参考文献71-76
  • 后记7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令远;袁tR;;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日两国的美国传教士作用之比较[J];日本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波;追求互济与和平[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97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97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f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