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潘能伯格及其神学人观

发布时间:2017-08-24 20:27

  本文关键词:潘能伯格及其神学人观


  更多相关文章: 潘能伯格 神学人观 对世界的开放 人类的命运


【摘要】: 潘能伯格(Pannenberg Wolfhart 1928- )是当代神学界的巨擘,20世纪最伟大的基督教新教神学家之一,末世神学流派的典型代表。他的末世神学既有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底蕴,也秉承了基督教新教释经的传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西方学者侧重研究其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系统神学,只有少数人关注他的神学人观。然而他的神学人观以独特的写作方法以及对人性深刻的认识被奥尔森誉为20世纪三大神学人观之一,有着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其神学人观可以作为国家制定各种人性化政策的参照。 潘能伯格的末世神学有三个明显的特色:首先,神学目的是回应现代无神论的宗教批判。其次,神学内容具有预设性以及终末实现。再次,方法是神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相融构。潘能伯格神学人观恰恰体现出这三种特色,因此也被喻为把握潘能伯格神学思想的钥匙。 潘能伯格神学人观概括起来就是对人类使命、人类命运终未实现的阐述。他指出,一个整全的神学人观“不仅包括关于人类生命形式的生物基础、其本质,以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位置,而且也要包括人类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类命运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潘能伯格运用神学与其他人类学科相互关联的写作方法,分别采用以理性与信仰、信仰与理性交叉的进路,将处于历史进程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作为外在中心的上帝为基础,以人类使命、人类命运的实现为线索,分别叙述了基础神学人观与教义神学人观,最终通过说明理性、信仰、历史的一致性驳斥了哲学、神学、社会思潮中的无神论。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潘能伯格的生平及其思想建构过程,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再现他生命成长的历程——童年时对神学的无知、少年时对音乐的痴迷、青年时对哲学、神学的钟爱、成年后对教会合一的期待,交待了他思想发展的历程:60年代开创了新学派历史神学、70、80年代致力于融构其他学科,90年代其思想完全成熟,从而便于理解、闸述其神学人观的建构背景及其内容。 第二部分阐述近代无神论在哲学、神学、社会思潮中的发生、发展,指出潘能伯格神学人观的建构背景是驳斥无神论。因着其神学人观的学术地位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联系到当今以人为本的现实,说明其巨大的学术意义、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按照神学人观形成的先后顺序,分别论述了基础神学人观与教义神学人观。基础神学人观从人的本性入手,以人类使命的实现线索论述了世俗人的社会性与历史性。而教义人观从人的身体构成入手,以人类命运实现为线索闸释了基督徒的生命本质。 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潘能伯格的启示观,一切实在都处于历史的进程之中,,其本质在终末显现,指出神学人观来源于启示观,说明其神学人观力图论证理性、信仰、历史的一致,却终归没能跳出信仰的藩篱。
【关键词】:潘能伯格 神学人观 对世界的开放 人类的命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79.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4
  • 第一章 潘能伯格生平及其思想的建构过程14-19
  • 第一节 潘能伯格生平14-16
  • 第二节 潘能伯格神学思想的建构过程16-19
  • 第二章 潘能伯格神学人观建构背景以及研究其神学人观的意义19-23
  • 第一节 潘能伯格阐述神学人观的原因19-22
  • 第二节 研究潘能伯格神学人观的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22-23
  • 第三章 潘能伯格的神学人观主要内容23-38
  • 第一节 基础神学人观23-30
  • 1 开放与唯我的本性23-25
  • 2 与上帝契合的使命25-26
  • 3 人的社会性(群体性)26-28
  • 4 人的历史性28-30
  • 第二节 教义神学人观30-38
  • 1 人的命运与尊贵30-31
  • 2 人类的疏离与困苦31-34
  • 3 耶稣基督的救赎34-38
  • 第四章 对潘能伯格神学人观作评价38-42
  • 1 联结性方法论源于启永论38-39
  • 2 神学人观的建构源于启示论39-40
  • 3 以处于过程中的人为对象源于启示论40
  • 4 神学人观的内容阐述源于启示论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平;;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及其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2 陈志强;浅析欧盟东扩后的民族构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田明;;论古代埃及基督教的变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王处辉,邹千江;中国和西方社会世俗化进程的比较[J];人文杂志;2004年04期

5 郑松;;行走在涕泣之谷和上帝之城间——奥古斯丁自然法思想探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友古;论伊拉斯谟和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2 翟志宏;走进神学中的理性[D];武汉大学;2005年

3 陆启宏;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与巫术迫害[D];复旦大学;2006年

4 卢少鹏;自由与共和国的创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程乃胜;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宪政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方永;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政治神学的新自由主义性质[D];武汉大学;2006年

7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8 陶永新;14-17世纪欧洲自然法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沛志;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芥川龙之介“切支丹物”探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肖建飞;《圣经》与自然法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殷秀峰;原罪的法思想解读[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崔罡;“位”观念的提出[D];四川大学;2005年

5 孙家宝;思孟儒学与基督宗教“人论”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粟生群;利用RAPD和AFLP评价小豆栽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爱兰;论二三十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霍红霞;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及其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郭苏星;君士坦丁一世与早期基督教[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黄凌;《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2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32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7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