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重显禅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21:20
本文关键词:雪窦重显禅师研究
【摘要】: 中国禅宗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慧能门下分化出来的禅门五家已发生了变化,盛行于各地的主要是云门宗和临济宗。临济宗活跃于北方,并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转向南方发展;云门宗活跃于南方,并由岭南向北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大量语录、偈颂等传世,逐渐形成以颂古、拈古、代语、别语等为主要形式的文字禅,禅宗宗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重显(980~1052),俗姓李,遂州(今四川遂宁)人。他幼年时期便聪慧过人,父母去世后投奔益州(近成都)普安院仁诜法师出家。后来跟随云门宗传人智门光祚参学五年,尽得禅师真传。一日师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光祚以拂子打之,遂“豁然开悟”。此后他游历各地,于乾兴元年(1022)住持明州雪窦山资圣寺,前后长达三十一年。传法期间,他大唱云门宗风,吸引了大批僧俗于其左右,丛林号称“云门中兴”。 在重显的语录和文字著作中虽从正面论述佛法道理的文字不多,然而仍可以了解他对禅法的主张:佛法无所不在,解脱之道难以用语言表述,启示弟子确立自信、自修、自悟等。他因受临济宗汾阳善昭的影响,用颂古的形式对古德公案进行赞誉性解释,进一步推动了以文字说禅和表达禅理的风气。他的颂古不仅文辞典雅、含蓄,而且善于引经据典,融入个人的情感色彩,在禅林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样一位在宋代禅宗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禅师,目前学术界对他还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重显的各种文献资料,对他的生平著作、禅法思想、颂古诗文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一次综合性的考察,以明确其在宋代禅宗史乃至佛教史上应有的地位和贡献。
【关键词】:雪窦重显 颂古 文字禅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1 研究动机、问题与方法8
- 1.1 研究动机与问题8
-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8
- 2 有关重显的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8-10
- 2.1 有关重显的文献资料8-9
- 2.2 近人研究之成果9-10
- 3 全文结构10-11
- 第一章 重显所处的时代、生平与著述11-18
- 1.1 重显所处的时代11-13
- 1.1.1 政治和文化环境11
- 1.1.2 佛教的“世间化”11-12
- 1.1.3 禅宗的新发展12
- 1.1.4 四川佛教禅宗概况12-13
- 1.2 重显的生平13-16
- 1.2.1 由儒入佛胜在经辩13-14
- 1.2.2 东行求法择师契悟14
- 1.2.3 云游参访和光同尘14-15
- 1.2.4 住持名刹中兴云门15-16
- 1.3 重显的著述16-18
- 1.3.1 《明觉禅师语录》16-17
- 1.3.2 《雪窦显和尚颂古》17-18
- 第二章 重显的禅学思想18-24
- 2.1 重显思想的理论渊源18-19
- 2.2 重显对参禅的基本看法19-22
- 2.2.1 “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遍在19-20
- 2.2.2 “千闻不如一见”:自修自悟20-21
- 2.2.3 “不有低头,思量难得”:不可言说21-22
- 2.3 重显的教学方法22-24
- 2.3.1 教学原则:量才补职22
- 2.3.2 教学措施:棒喝并用22-23
- 2.3.3 教学法门:略露风规23-24
- 第三章 重显的《颂古百则》24-34
- 3.1 颂古的产生及其原因24-25
- 3.1.1 善昭与颂古24-25
- 3.1.2 颂古产生的原因25
- 3.2 重显《颂古百则》的内容25-30
- 3.2.1 表现本原心性25-26
- 3.2.2 表现开悟方法26-27
- 3.2.3 表现禅门机锋27-28
- 3.2.4 表现禅悟境界28-30
- 3.3 重显《颂古百则》的特色30-32
- 3.3.1 以诗为颂,,注重文采30-31
- 3.3.2 引经据典,言辞委婉31-32
- 3.3.3 参透公案,发明主旨32
- 3.4 重显《颂古百则》的影响32-34
- 第四章 重显的禅诗34-39
- 4.1 禅诗历史溯源34-35
- 4.1.1 禅诗发展概况34-35
- 4.1.2 禅诗产生原因35
- 4.2 重显禅诗概述35-39
- 4.2.1 酬赠诗35-36
- 4.2.2 感怀诗36-37
- 4.2.3 禅理诗37-38
- 4.2.4 禅境诗38-39
- 第五章 重显的历史地位39-42
- 5.1 云门中兴之祖39-40
- 5.2 文字禅之利弊40-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4
- 附录44-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琰;;从《碧岩录》看文字禅的悟道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吴言生;禅宗公案颂古的象征体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吴言生;云门宗禅诗研究[J];五台山研究;2001年01期
4 万毅;;云门文偃的禅学思想[J];现代哲学;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733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3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