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东亚道教:历史价值与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7-08-25 03:43

  本文关键词:东亚道教:历史价值与文化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 日本列岛 朝鲜半岛 基本信仰 文化特征 神仙思想 劝善书 神仙信仰 科仪


【摘要】:正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东亚思想与宗教中,由中国道家和道教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国的神仙思想早在秦始皇、汉武帝进行的海上求仙活动时,就开始走出中国大门,漂洋过海,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魏晋时,创立不久的中国道教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东亚各国传播,东亚道教开始形成并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值得研究的是,东亚道教既是东亚世界中长期存在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基本信仰;文化特征;神仙思想;劝善书;神仙信仰;科仪;
【基金】:国家十一五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东亚道教研究”(编号06BZJ01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东方道文化的特质与精神”(编号10JHQ05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58
【正文快照】: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东亚思想与宗教中,由中国道家和道教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国的神仙思想早在秦始皇、汉武帝进行的海上求仙活动时,就开始走出中国大门,漂洋过海,对朝鲜半岛、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梁继;;明代龚用卿、吴希孟、华察、薛廷宠等出使朝鲜及游历千山考述——从千山大安寺罗汉洞刻石谈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黄素芳;;明代东南沿海闽粤人移民泰国的历史考察[J];八桂侨刊;2010年04期

4 万明;;明代内官第一署变动考——以郑和下西洋为视角[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董明;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郑青青;;浅析中国道教对越南宗教信仰的影响[J];创新;2009年09期

7 李铁匠;波斯庄问题质疑——与蒋华先生商榷[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3期

8 刁书仁;;明前期明朝向朝鲜索征的“别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刁书仁;;明代朝鲜使臣赴明的贸易活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刁书仁;李伟;;朝鲜使臣所见的明天启社会——以洪翼汉《华浦先生朝天航海录》为中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张文德;;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3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4 邱树森;;明武宗与明代回回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毕奥南;;也先干涉明朝帝位考述[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6 赵君尧;;琉球馆:尘封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记忆[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0辑)[C];2011年

7 伍跃;;外交的理念与外交的现实——以朱元璋对“不征国”朝鲜的政策为中心[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8 朱亚非;;明初的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平平;;驳“钓鱼岛毗邻琉求群岛,隶属琉求王国”[A];郑和研究2014年第2期[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查迪玛(A.Chandima);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文物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许蔚;断裂与建构: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范传南;明代九边京运年例银及其经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卜奇文;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峰;;于无为处见有为——评《道教科学思想发凡》[J];中国道教;2006年02期

2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2期

3 尹志华;;道教文化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宗教;2006年09期

4 冯今源;;认识道教·序言[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4期

5 尹志华;;弘扬道教优良传统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宗教;2007年07期

6 江妍;陶莉;;中国道教文化与旅游[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5期

7 胡锐;;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辨析[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8 卿希泰;;我和道教文化研究——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作[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9 黄永锋;;道教服食的技术哲学意蕴[J];哲学动态;2008年01期

10 盖建民;朱展炎;;生道合参与世化,老骥伏枥犹壮年——《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读后[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卿希泰;;试论道教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张应超;;新世纪中发扬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冯可珠;;二十一世纪道教如何立足社会[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应超;;简论道教教义与道教承传及其和当代社会相适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马腾云;;纪念老子诞辰2574周年题词[A];老子故里话老子(第十一集)[C];2004年

7 盖建民;;从道教生命哲学看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8 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李似珍;;道教网络建设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李刚;;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洁民 刘月霞 侯志华;道教的生死智慧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陈永革;共谈道教与构建社会和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世辉;传播道教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曾东平 袁敏;走进道教文化节[N];四川日报;2004年

5 记者 何晓蓉 赖晓莉 实习记者 侯利强;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隆重开幕[N];成都日报;2006年

6 杨前进;道教文化与齐云山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周高德;琼楼玉宇:道教文化的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国风;道教与文学艺术[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黄冬 王渡生;道教文化在成都: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吴健礼;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袁瑾;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香凤;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苌乾坤;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杜莹;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5 黄欣;敦煌道教类书文献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6 王梦s,

本文编号:734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34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5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