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农村宗教信仰的伦理考量

发布时间:2017-08-28 21:14

  本文关键词:农村宗教信仰的伦理考量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 宗教信仰 伦理考量


【摘要】:宗教问题是一个关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宗教具有积极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具有消极社会作用,当前农村宗教迷信、非法宗教活动有屡禁不止甚至日益抬头的趋向,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宗教问题加以深入分析以促使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 从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总体现状,并结合本次调研的恩施州建始县的具体情况来说,我们认为在农村存在着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佛教这样四种主要宗教信仰。农民信仰宗教源自诸如看病难、农民权益未得到充分保护、乡风不如以前、家庭及个人具体困难等原因。主要的发展趋势目前看来是基督教在农村发展很快,宗教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包括邪教)有抬头之势。 从农村宗教的积极社会作用来看,在社会层面有助于农村的稳定和谐,在经济层面有助于抵制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在文化层面有助于乡风向善,这些在信众中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而从宗教教义本身来考察,其积极社会作用来自于道德劝善功能。宗教的消极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力量、影响社会稳定,在经济层面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在文化层面上宗教迷信极为盛行,这些同样在信众中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从宗教教义本身来分析,其消极社会作用来源于宗教信仰具有的“排他性”教义高于伦理道德规范产生的宗教迷信。 宗教是一把双刃剑。本着对宗教进行伦理考量以消除宗教迷信及消极社会作用的目的,本文对宗教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宗教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通过道德形而上学对宗教教义本身的重新诠释,我们认为坚持信仰至上也不能离开理性甚至反对理性,认为宗教教义应当凸显其道德性而不能背离伦理道德规范。在对当前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伦理考量及道德诠释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从而使得我们不能武断地设想立刻消灭宗教(而这也不符合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农村宗教信仰用“理性的道德信仰”重新诠释的可行性,即中华传统美德在农村影响深远、宗教本身具有的道德劝善等教义深入人心,而这种伦理考量本身也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及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 因此,为了彻底消除宗教的消极社会作用,我们有必要对现实宗教进行伦理道德上的考量与分析,引导广大农民及信众建立理性的道德信仰,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具体应当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道德信仰解构农村宗教信仰,消除迷信,树立正信;加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包括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宗教伦理考量的教育和宣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典型,引导农民信众归依道德信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导引、规范农村宗教发展等。最终达到消除宗教的消极社会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社会作用,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 宗教信仰 伦理考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2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绪论12-20
  • 第一节:研究目的与研究现状12-16
  •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12-14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第二节: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16-18
  •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16-17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17-18
  • 第三节: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18-20
  • 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8
  • 二、研究采用的方法18-20
  • 第二章:农村宗教信仰的总体现状20-47
  • 第一节:农村宗教信仰的种类20-31
  • 一、天主教21-23
  • 二、基督教23-26
  • 三、道教及民间信仰26-28
  • 四、佛教28-31
  • 第二节:农村宗教信仰的表现31-36
  • 一、宗教活动31-34
  • 二、宗教组织34-36
  • 第三节:农民信仰宗教的原因36-39
  • 一、社会原因36-37
  • 二、家庭邻里原因37-38
  • 三、个人原因38-39
  • 第四节:建始县农村宗教信仰概况39-47
  • 一、信教种类及主要信仰39-42
  • 二、宗教信仰的发展趋势42-47
  • 第三章:农村宗教信仰的积极社会作用及其背后的伦理意蕴47-69
  • 第一节:社会层面:有助于农村稳定和谐47-51
  •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47
  • 二、农村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及信众表现47-49
  • 三、宗教教义本身具有的和谐内容分析49-51
  • 第二节:经济层面:有助于抵制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51-57
  • 一、市场经济对农民思想的巨大冲击51-52
  • 二、拜金主义等思潮在农村的日益盛行及信众表现52-55
  • 三、宗教教义本身具有的正面引导作用分析55-57
  • 第三节:文化层面:有助于乡风向善57-63
  • 一、“文化强国”战略与农村文化建设57-58
  • 二、传统道德的日益弱化及信众表现58-60
  • 三、宗教教义本身具有的扬善惩恶内容分析60-63
  • 第四节:道德劝善——宗教信仰积极社会作用的根源63-69
  • 一、宗教的积极社会作用分析63-64
  • 二、宗教的积极社会作用源自其道德劝善功能64-69
  • 第四章: 农村宗教信仰的消极社会作用及其背后的伦理缺失69-92
  • 第一节:社会层面:削弱基层党组织力量69-75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政治发展及存在问题69-70
  • 二、基层党组织力量日益削弱的宗教成因分析70-73
  • 三、宗教教义本身具有的“排他性”分析73-75
  • 第二节:经济层面:阻碍生产力快速发展75-80
  • 一、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75-76
  • 二、宗教信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76-79
  • 三、宗教教义中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分析79-80
  • 第三节:文化层面:宗教迷信极为盛行80-86
  •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宗教迷信卷土重来的原因80-82
  • 二、农村宗教迷信盛行的各种表现82-84
  • 三、宗教教义中可能导致迷信的内容分析84-86
  • 第四节:信仰与道德的背离——宗教信仰消极社会作用的根源86-92
  • 一、宗教的消极社会作用分析86-88
  • 二、宗教的消极社会作用源自信仰背离道德产生的迷信88-92
  • 1、什么是迷信?88-89
  • 2、宗教的合理内涵在于道德劝善功能89-90
  • 3、宗教信仰一旦凌驾于道德之上,就会走向迷信和危害社会90-92
  • 第五章:对宗教信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及宗教本质的反思92-108
  • 第一节:道德形而上学概述93-99
  • 一、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反思93-96
  • 二、作为理性最高法则的道德律96-98
  • 三、道德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98-99
  • 第二节:对宗教信仰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反思99-102
  • 一、宗教的界定99-100
  • 二、迷信如何产生:宗教信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100-102
  • 第三节:宗教信仰的伦理考量102-108
  • 一、对上帝等“超验存在”的道德诠释102-104
  • 二、一切历史性宗教应当过渡到理性的道德信仰104-108
  • 第六章:当前农村宗教信仰应过渡到道德信仰108-139
  • 第一节:当前农村宗教信仰过渡到道德信仰的必要性108-117
  • 一、宗教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特殊复杂性108-109
  • 二、根除宗教迷信(及邪教)的紧迫性109-117
  • 第二节:当前农村宗教信仰过渡到道德信仰的可行性117-126
  • 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农村影响深远117-121
  • 二、宗教本身具有的道德劝善等教义深入人心121-125
  • 三、符合“八荣八耻”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125-126
  • 第三节:当前农村宗教信仰过渡到道德信仰的实践性126-139
  • 一、以道德信仰解构农村宗教信仰,彻底消除宗教迷信126-127
  • 二、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农民的理性精神与科学态度127-135
  • 三、树立宗教改革的典型,引导农民信众归依道德信仰135-136
  •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导引、规范农村宗教发展136-139
  • 结束语:宗教道德化,彻底消除宗教的消极社会作用139-141
  • 参考文献141-146
  • 一、著作类141-143
  • 二、论文类143-146
  • 后记1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丽燕;;浅谈软实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2 马传松;朱挢;;社会转型期的民间信仰态势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3 高淮成;;农村宗教问题经济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唐丽丽;丁武;;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4期

5 贾友军;赵爽;;非法宗教活动对国家主流文化安全的威胁与破坏——以新疆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叶小文;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四次提及宗教问题[J];佛教文化;2003年01期

7 赵婕;;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以山西省太原市L村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1年18期

8 刘建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思想道德意识的变化[J];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09期

9 李晓荣;;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J];消费导刊;2009年20期

10 徐瑾;;土家族灵魂观的传统文化内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749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49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7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