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批判到拜物教批判
本文关键词:从宗教批判到拜物教批判
【摘要】:宗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在人类的精神沟通中,宗教理解是相当重要的一面。从保存民族文化到民族价值的弘扬,宗教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媒介。我们要深刻认识华夏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化,对这一精神领域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社会形态,而这个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常常被宗教所占据。马克思的思想属于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西方文明孕育的一代思想巨匠。马克思特殊的犹太教家庭背景,青年时代浓厚的基督教情怀,可以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整体思想,尤其是宗教批判思想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宗教的理论精神转向为宗教的具体教规、礼仪是西方哲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恰恰是因为宗教领域内的突破和变革,导致了近代西方哲学历经诸多激烈地争论后转向了宗教的世俗化形态,这也正是理解马克思整个思想原貌的重要视角之一。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是发生于1848年以后的事情,也是马克思批判宗教之后的事情,它们二者都属于马克思的批判思想。从宗教批判到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思想展开的一个视角。 基于对马克思批判思想理论解读的基础上,展现了马克思批判思想展开的一个视角。在肯定和继承中探讨从宗教批判到拜物教批判的当代启示:1、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当代启示:宗教的现实存在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促发了当代基督教的自我反省。2、马克思对拜物教批判的当代启示:商品资本货币作为一种抽象物遮蔽了现实的生活关系。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使破除拜物教成为可能。
【关键词】:马克思 宗教批判 拜物教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1;A81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导论8-13
- 一 选题缘由8
- 二 文献综述8-12
- 三 概念界定12-13
- 第一章 从宗教批判到拜物教批判的时代背景13-19
-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13-14
-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14-19
- 第二章 马克思对宗教和拜物教的批判19-35
- 第一节 对宗教的批判19-25
- 一 以自我意识的理性张扬来批判宗教19-20
- (一)中学时代 自然神论的启蒙主义立场19-20
- (二)大学时代 以自我意识的理性张扬来批判宗教20
- 二 以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为武器来批判宗教20-22
- (一)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21
- (二)宗教的人本化21-22
- 三 指向政治经济维度的宗教批判22-25
- (一)宗教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22-23
- (二)宗教批判即间接的政治批判23-24
- (三)宗教批判即间接的经济制度批判24-25
- 第二节 对拜物教的批判25-29
- 一 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25-26
- (一)商品拜物教的内涵25
- (二)人降格为商品生产的工具25-26
- (三)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社会关系26
- 二 对货币拜物教的批判26-28
- (一)货币拜物教的内涵26-27
- (二)货币遮蔽了物的差异性27
- (三)货币遮蔽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27-28
- 三 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28-29
- (一)资本拜物教的内涵28
- (二)增值的货币成了唯一目的28-29
- (三)资本的强制逻辑29
- 第三节 从宗教批判到拜物教批判的原因分析29-35
- 一 批判的转向 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需要及揭露自我异化的需要30-31
- 二 批判的宗旨 从理性自由到人类解放31-32
- 三 批判的动力 实现斗争的需要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弘扬32-35
- 第三章 从宗教批判到拜物教批判的当代启示35-40
- 第一节 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当代启示35-36
- 一 宗教的现实存在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35
- 二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对基督教的影响35-36
- 第二节 马克思对拜物教批判的当代启示36-40
- 一 商品资本货币作为一种抽象物遮蔽了现实的生活关系36-38
- 二 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使破除拜物教成为可能38-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3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政亮;;马克思在东亚[J];读书;2008年11期
2 刘宗碧;;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与唯物史观确立的关系[J];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刘璐璐;;试论卢卡奇的历史概念[J];学术交流;2011年05期
4 彭;是继承、“颠倒”,还是“断裂”?——阿尔都塞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J];现代哲学;1992年02期
5 庞晓名;;马克思与斯宾诺莎关系辨析[J];青年思想家;2002年03期
6 张爽;;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解读[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7 何良安;;从“类存在物”及其生命实践看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基于与亚里士多德相关概念的比较[J];江淮论坛;2007年01期
8 丁国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尔库塞学术思想的形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莫斌;;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读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理论界;2011年03期
10 谢立敏;;试析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意义[J];教书育人;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对中国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2 陈学明;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马克思的启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3 戴生岐;;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韩立新;;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生态学问题[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刘啸霆;;重读恩格斯——全球化背景下诠释和发展马克思理论的必然选择[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M.考林;黄陵渝;;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7 许斗斗;;论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和过程性——兼与张奎良先生商榷[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胡世祯;;是批评还是赞扬?——评《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逻辑错误》[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雅林;;“生活/生产”互构: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的再解读[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孟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方法论分析[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遥译;当前危机导致马克思理论的回归[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花蕾 袁和静(书评人);马克思如何看待21世纪[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梁中堂;加强马克思遗著出版的几点建议[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舫;回归马克思的思想本真[N];人民日报;2011年
6 辽宁大学 宋伟;后现代主义并未超出马克思理论视域[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包心鉴;准确把握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N];人民日报;2007年
8 [法]Jean-Claude Delaunay;国家在现代马克思理论中命运如何[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张映春;破除理论“拜物教”[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方立新;来自遥远边关的清风[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江胜珍;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D];中南大学;2012年
3 李芸;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D];上海大学;2012年
4 王光秀;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韩景云;马克思政党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韩泽栋;理解“晚年马克思”[D];河南大学;2011年
7 田志亮;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李楠;人类的命运与历史的指向[D];吉林大学;2013年
9 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刘真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践视域[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赵丽;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文本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王淼;马克思理论的现代性意蕴及其当代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胡葆芸;马克思的社会科学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罗昊苏;马克思正义观之方法论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刘娴靓;马克思历史主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雷;马克思语言观的当代阐释[D];广州大学;2010年
8 王慧;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吴佩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5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6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