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利玛窦传教策略及其效应

发布时间:2017-09-06 22:42

  本文关键词:利玛窦传教策略及其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利玛窦 传教策略 效应


【摘要】: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将西方文化带入了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国,利玛窦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不断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教策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教成绩。这些传教策略不仅吸引了一批中国人皈依基督教,而且造成了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接触。就这一点来说,利玛窦确实功不可没。 但另一方面,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也为基督教在华的长期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对此学术界并没有充分重视,而这正是本文的论述重点。 本文将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概括为四个方面:生活方式的儒化,包括习华言、着儒服、行儒礼、钻儒经、游儒林、讲学术等;基督教教义的儒化,包括用儒学中的“天”“上帝”来解释基督教中的“God”,用儒学中的“仁”来解释基督教中的“爱”等;利用西方自然科技,包括绘制世界地图、翻译科技著作、制定西式历法等;反对佛教,包括批判佛学思想的虚无、荒诞,批判佛教僧侣的生活腐化等。本文的宗旨即在于对这些传教策略所引起的效应做全面、系统的考察,力图真实地再现当时基督教在华传播在社会各个方面所引起的震动。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详细地论述了上述四个传教策略在社会上所引起的方方面面的效应。 第二章论述了生活方式儒化所带来的效应。笔者以为,利玛窦等传教士通过着儒服、行儒礼、钻儒经等活动获得了儒学士大夫阶层的认同与好感,进而吸引了徐光启等一些地位颇高的士大夫入教。但同时利玛窦的这些活动也使得本就自视甚高的儒家士大夫对儒学的优越性更加自负,认为天下除孔孟陆朱外别无他学,从而使基督教文化被儒学社会所接受的难度更加增大了。 第三章论述了基督教教义儒化所带来的效应。笔者以为,利玛窦通过将基督教思想合儒,使基督教披上了中国式的外衣,使中国人接受起来更加亲切,避免了一种新学说出现所带来的猜疑和距离感,同时也避免了儒家士大夫接受基督教时要改变原来信仰的困难以及因为改信基督教和公开为基督教辩护而断送政治前程的危险,从而吸引了一批士人加入基督教。但另一方面,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这种表面的比附 f\硕士学位论文 @AWTER’S THESIS 势必会引发许多内在的矛盾,带来对基督教在华发展不利的后果和影响,这主 要有三个方面:造成了信徒的“儒学中心论”的基督教教义观;给中国士大 夫中的反对派提供了口实;给基督教内部种下了争执和不和的种子,从而遗祸 在华传教事业。 第四章论述了利用西方自然科技作为传教手段带来的效应。笔者以为,利 玛窦等传教士凭借自身精湛的历法、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获得了 封建皇帝、官员的尊敬和垂青,使传教士在中国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得以在 中国立足,从而有机会传播基督教。利玛窦这一策略的目的当然是要扩大基督 教在中国的传播,但事实却以康熙大帝的禁教而告结束。同时,作为传教手段 的西方自然科技却成了这段轰轰烈烈的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真正留给中国的东 西,这种目的与手段的颠倒,恐怕也是利玛窦始料未及的。 第五章论述了反对佛教所带来的效应。笔者以为,利玛窦的反佛活动固然 引起了一部分反感当时佛教界腐糜、空诞的士人的共鸣,但支持利玛窦的反佛 活动并不意味着他们己转入基督教阵营了。同时,利玛窦的反佛活动不仅引起 了佛教徒的反对,也引起了许多好佛的士大夫的反对。前者是中国历史悠久、 很深蒂固的宗教,后者是政治的把持者,二者联合起来必然会使基督教在华的 发展遭受重大打击。 总而言之,利玛窦传教策略所带来的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基 督教在华发展的,一是不利于基督教在华发展的。文章在结语部分对此做了总 结和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希望本文对这些策略及效应的考察能多多少少对今天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 一点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利玛窦 传教策略 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49;B979.2
【目录】:
  • 前言8-12
  • 第一章 利玛窦传教策略简述12-20
  • 第一节 生活方式之儒化12-15
  • 第二节 基督教教义之儒化15-17
  • 第三节 利用自然科技17-18
  • 第四节 反对佛教18-20
  • 第二章 生活方式儒化之效应20-25
  • 第一节 获得儒士好感20-23
  • 第二节 增强儒学自负23-25
  • 第三章 附会儒学思想之效应25-46
  • 第一节 增强亲切感25-27
  • 第二节 儒学中心论27-29
  • 第三节 激起反对者29-39
  • 第四节 争执起萧墙39-41
  • 第五节 汉学在欧洲41-46
  • 第四章 科技传教之效应46-59
  • 第一节 吸引经世者48-51
  • 第二节 立身有资本51-54
  • 第三节 带来新科技54-57
  • 第四节 取舍不由己57-59
  • 第五章 反对佛教之效应59-64
  • 第一节 引起共鸣59-60
  • 第二节 遭遇打击60-64
  • 结语64-67
  • 附录67-68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卫东;清朝禁教政策演变的若干问题[J];安徽史学;2000年01期

2 李为香;葡萄牙侵占澳门的历史回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陆晓敏;;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再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龙心刚,彭学涛;论清政府早期的澳葡政策[J];河北学刊;1999年04期

5 张德明;论16世纪葡萄牙在亚太地区扩张活动的性质[J];世界历史;2003年04期

6 李晓芳;1605年前的澳门与入华耶稣会士[J];惠州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施雪琴;简论近代欧洲在东南亚殖民扩张中的宗教政策与传教活动[J];南洋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8 黄庆华;早期中葡关系与澳门开埠[J];史学集刊;1997年04期

9 刘祥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2期

10 徐素琴;“封锁”澳门问题与清季中葡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振亚;王建中;;文化视野:利玛窦与中西学互渐及其历史大趋势[A];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D];复旦大学;2005年

2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3 刘冉冉;1651-1849年清朝政府对澳门的管治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龙图腾[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新红;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弭友海;清朝顺康雍时期对澳门的政策与管理[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艳玲;17—18世纪清廷中的葡萄牙传教士[D];暨南大学;2006年

4 陈子建;葡萄牙人入居澳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志明;明清时期闽台多明我会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菲菲;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异性[D];南昌大学;2008年

8 邹桂香;十六至十八世纪西学文献在中国的传播[D];郑州大学;2005年

9 陶玲;明清时期君主对天主教的态度及其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广兰;明末三朝对传教士政策的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05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05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d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