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同性恋罪性论之探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23:09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同性恋罪性论之探究
【摘要】:同性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根据一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记载,同性恋在基督教产生以前的许多地区曾经广泛存在,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罗马等。基督教产生以后,视同性恋为异教习俗并进行了坚决抵制。按照圣经的观点,认定同性恋是罪。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是同性恋罪性论形成并发展的时期,教会对同性恋的镇压程度最为强烈。近代初期,随着医学上同性恋病态论的产生,基督教会继续坚持同性恋罪性论,把同性恋基督徒排挤在教会的大门外。20世纪,医学上否定了同性恋的病态论、法律上赋予同性恋更多的权利,基督教同性恋罪性论开始动摇。一些基督教自由派代表重新解释了《圣经》中有关章节,引发了基督教保守派与自由派的释经论战。同志神学的兴起和同志教会的建立,表明同性恋获得了部分基督教会的宽容和接受。但仍有多数教会坚持反对同性恋。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关于基督教会对同性恋认识的研究比较分散。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教会,对早期基督教会关于同性恋的认识研究较少,笔者将以同性恋罪性论为主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这一领域作少许补充。 本论文的题目为基督教同性恋罪性论之探究,论文主要是以同性恋罪性论为主题展开的,通过对同性恋罪性论的形成、发展以及从19世纪开始发生的转变进行分析,来探讨基督教在不同时期对同性恋罪性论的不同认识和态度,以往的研究在此领域脉络不够清晰,笔者希望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将基督教对同性恋罪性论的认识轨迹及其时代性转变的原因完整地展现出来。 全文共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正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同性恋及同性恋罪性论作出分析。主要从同性恋的定义、形成原因以及同性恋罪性论的由来进行了探究。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对同性恋的成因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对同性恋的演变轨迹进行整理和阐述。同性恋罪性论的形成始于《圣经》中的训诫。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社会的发展壮大,对于同性恋的谴责也由宗教层面延伸到世俗法律的层面,同性恋罪性论也最终确立。然而自19世纪开始,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开放,基督教的同性恋罪性论开始发生动摇。20世纪西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广大同性恋者开始寻求身份的认同,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同性恋群体维权行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第三部分是对同性恋罪性论发生时代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圣经》的新解、人权观念的冲击以及新神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对同性恋罪性论发生时代转变的原因的探讨。
【关键词】:基督教 同性恋 罪性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7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引言9-10
- 一、同性恋与同性恋罪性论10-16
- (一) 同性恋的概念及其成因10-13
- 1. 同性恋的概念10
- 2. 同性恋的成因10-13
- (二) 原罪论与同性恋罪性论13-16
- 1. 原罪论13-14
- 2. 同性恋罪性论14-16
- 二、同性恋罪性论的演变轨迹16-21
- (一) 同性恋罪性论的形成与发展16-18
- (二) 同性恋罪性论的时代转变18-21
- 三、同性恋罪性论时代转变的原因21-25
- (一) 圣经的新解21-23
- (二) 人权观念的冲击23-24
- (三) 新神学的影响24-25
- 四、同性恋罪性论的发展趋势25-27
- 结语27-28
- 参考文献28-31
- 后记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寺,王启华;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性恋运动兴起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2 吴炽煦;西方国家对同性恋的认识与研究[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3 罗曼;;“同性恋”研究文献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张学明;论中古基督教之异端[J];世界历史;2003年05期
5 胡泽卿;西方国家的同性恋与宗教、法律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6 段琦;西方教会有关同性恋问题的争论[J];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02期
7 杨均;同性恋者去希望大教堂[J];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03期
8 乔纳森·凯兹;杨冰莹;;“参议院受到了反叛”:同性恋恐惧症与文化战争[J];世界美术;2008年04期
9 黄兆群;同性恋与美国社会风气[J];史学月刊;1998年06期
10 陈秀元;;中国同性恋研究:回顾与展望——对1986~2006年间178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J];中国性科学;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正猷;;试论中国同性恋研究的科学取向——兼评《中国同性恋研究》一书[A];江苏省性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本文编号:823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2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