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朝向希望的希望

发布时间:2017-09-21 14:02

  本文关键词:朝向希望的希望


  更多相关文章: 希望 弥赛亚 应许 复活 未来 现代性


【摘要】: 过去,人类对世界的开发探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说的“我的理性,包括思辩理性与实践理性,可概括在下述三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即“我能认识什么?”。第二个问题“我应做什么?”这个道德层次的追问在几个世纪的争辩讨论中也有了答案。第三个问题是“我能盼望什么?”。在现行世俗化社会中,人的超越维度逐渐缺失,人生在世的目的被简化为“活在当下”,享乐于即时。“我能盼望什么”的提问显得苍白无力。现实主义的突显使得人们对希望的态度是“清晰地思考而不要任何希望”。但是,一旦从生活上和精神上抽掉了希望,无论我们关于信仰和意义的讲道如何雄辩堂皇,我们也终将一无所有。莫尔特曼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独辟新路,把“希望”作为神学思考本身的基础和主流,他理解的基督教的希望是“朝向希望的希望”,它面向“终极新异”,面向使耶稣基督复活的上帝对一切事物的重新创造。因此,它开辟了把万有(甚至死亡)包括在内的未来的前景,它能够而且必须把更新生活的有限盼望也放置到这一前景中,激励它们,同它们联结起来,给它们以方向。他给了“我能盼望什么”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答案。 这样,基督教中的“希望”观念并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理解的一种心理期待状态,它还被认为是基督教最根本的神学内核,即基督教就是关于“希望”学说的宗教。本文欲以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为中心,分析“希望”观念在基督教中的理解,旨在梳理这一概念在现代性范畴下两者的关系及其意义。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莫尔特曼的生命经历,讲述他在二战期间希望所带给他的力量。第二部分交代莫尔特曼希望神学的重要起源,即布洛赫的希望哲学。阐释布洛赫的“希望”观念对莫尔特曼的影响,同时指出莫尔特曼对其的超越与发挥。第三部分是核心内容,重点诠释基督教中的“希望”观念。首先介绍犹太教弥赛亚盼望,说明莫尔特曼的希望观念与其连结关系。然后具体分析莫尔特曼“希望”神学自身体系的内容,,涉及终末论、历史、应许、复活和未来等核心概念的阐释。第四部分是关于对“希望”对立面——“失望”(绝望)的理解,以史实奥斯威辛后的对上帝的诘难为引,探究“苦难”问题的内蕴,进而指出莫尔特曼的未来的“希望”是建立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受难与复活基础上的。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希望”观念在现代性范畴下两者的关系,认为莫尔特曼的“希望”的超越性与“向前”性和现代性的时间思维是同源异态,并提出“希望”观念是对现代性社会的有效补充。具体来说,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带来的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期望和肯定,更重要的是它超越了普通意义下的由现在延伸至未来的历史,把我们带向“在前方的上帝”,这个上帝是使我们有盼望的上帝。这也正是现代性所缺乏的真正意义上的“方向”,同时,希望神学的先“向后回忆”的方法论告诉了我们“它是对上帝荣耀的盼望,它是对上帝使世界崭新创造的盼望,它是对上帝针对人类历史和大地的盼望,它是对上帝使人复活和得永生的盼望。”这是对“现在”的指示,对“过去”的总结,而不是只是一味地通过否定抛弃来向前。这个层面上,希望观念的新阐释是对现代性的一个有效补充。 最后,总说莫尔特曼希望神学的重要性,认为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为20世纪末的基督教引进了强有力的新观念和新意义,同时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希望 弥赛亚 应许 复活 未来 现代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7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导言8-11
  • 一、希望的力量11-13
  • (一) 战俘经历11
  • (二) 神学学习11-13
  • 二、从希望哲学到希望神学13-17
  • (一) “尚未本体论”13-14
  • (二) 布洛赫对莫尔特曼的影响14
  • (三) 希望神学与希望哲学的区别14-17
  • 三、基督教“希望”观念的诠释17-27
  • (一) 弥赛亚盼望17-19
  • (二) 莫尔特曼的“希望”19-27
  • 1、希望神学概述19-21
  • 2、上帝的自我启示21
  • 3、应许与历史21-23
  • 4、复活和耶稣基督的未来23-25
  • 5、时间和历史25-27
  • 四、绝望之罪27-32
  • (一) 绝望的内涵27
  • (二) 超越性的希望27-30
  • (三) “希望”与“十字架”30-32
  • 五、希望和现代性32-38
  • (一) 现代性32-33
  • (二) 同源异态33-36
  • (三) 布望“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6-38
  • 六、结语38-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育蓉;恩斯特·布洛赫音乐美学思想初探[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894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94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f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