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2:42
本文关键词:太虚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 太虚是我国近代著名高僧和近代佛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人生佛教”是太虚对佛教的最后理解。其思想包含宇宙观、世间观、僧伽制度改革,等等。 文章意在对太虚人生佛教思想进行伦理学的解读。在太虚整个人生佛教思想体系中专门挑出其有关伦理学方面的论述,单独构成一个理论个体,构成本文的结构。大致思路如下: 概论部分简单介绍太虚和人生佛教思想基本情况以及人生佛教的伦理学内涵。 从第二章开始论述太虚对佛教“因缘观”和“自由观”的理解,由此获得人生佛教自然律和道德律的理论基础。因缘观部分主要讲述佛教十二缘起和果报理论。太虚对自由的理解有一个从消极自由向积极自由转变的过程。“进化论”与“人生观”构建在因缘观和自由观的基础上。同时,因果律和自由律也是佛教伦理学的重要依据。由造业受报的必然性,建立起人生佛教的进化论的道德基础。进化过程中对人乘的关注和强调就构成了太虚的人生观思想,太虚分析了“十家”人生观,并着重强调大乘佛教的人生观。到此,文章完成了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 在此前提下,再论述太虚人生佛教的基本道德原理:“善恶观”与“道德观”。太虚认为善恶是人性的问题,善恶问题的解决通常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基础之上。人类是理性动物,所以太虚认定人的最终的本性应该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在善恶判断上,有一个从效果论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的转变过程。太虚认为,道德上的善恶与否取决于对人欲的把握。 第五章和第六章进入规范伦理学的轨道,对太虚的伦理思想进行展开。包括太虚人生佛教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修养”、“道德理想”。人生佛教的道德原则就是“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原则。太虚对佛教传统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修行规范内容的创造性发挥,并站在佛教的角度提出公民道德规范和国家道德规范等概念。八正道的方法是人生佛教道德修养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并按照不同群体分别讨论了居士、妇女和僧众的道德修养要求。“人间净土”的实现是人生在伦理学意义上的最高道德理想。 文章最后从宗教伦理的角度对太虚的宗教改革进行定位和简要的评价。太虚人生佛教伦理思想也具有既往和开来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佛教人本思想的历史总结;二是当代人间佛教理论先导。太虚的这次佛教改革是符合佛教发展需要的契理契机的思想变革,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太虚的这次改革却触及到了宗教本质层面的变革,也为其后继者开辟了现代佛教革命的新道路。 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于从伦理学的角度系统的全面的概括太虚人生佛教思想,把握太虚改革对现代佛教发展的意义,抓住近现代佛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哲学和伦理学方法、文献学和考据学方法、思想史方法等。先用文献学和考据学的方法考察和整理太虚各时期的文献,并进行定义和分析。再用思想史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和排列。严格尊重原著的记述,在此基础上以哲学和伦理学的方法展开分析和讨论,最后按照伦理学的基本逻辑方法建立其文章结构
【关键词】:太虚 人生佛教 伦理学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6
- 一、课题来源10
- 二、研究现状10-14
- 三、研究方法14
- 四、本文特色14-16
- 第一章 概论16-27
- 1.1 太虚与人生佛教简介16-24
- 1.1.1 太虚生平简介16-19
- 1.1.2 人生佛教的时代背景19-20
- 1.1.3 人生佛教的概念20-21
- 1.1.4 人生佛教思想体系简介21-24
- 1.2 人生佛教思想的伦理学建构24-27
- 第二章 人生佛教的因缘观与自由观27-37
- 2.1 人生佛教的因缘观27-32
- 2.1.1 因和缘27-28
- 2.1.2 十二缘起28-29
- 2.1.3 因缘生果29-31
- 2.1.4 三世因果31-32
- 2.2 人生佛教的自由观32-37
- 2.2.1 佛教自由观32-34
- 2.2.2 太虚自由思想的转变34-37
- 第三章 人生佛教的进化论与人生观37-50
- 3.1 人生佛教的进化论37-41
- 3.1.1 进化论的概念37-38
- 3.1.2 进化论的理论基础38-40
- 3.1.3 进化论的方法论40-41
- 3.2 人生佛教的人生观41-50
- 3.2.1 人生的概念41-45
- 3.2.2 "究竟"的人生观45-50
- 第四章 人生佛教的善恶观与道德观50-61
- 4.1 人生佛教的善恶观50-55
- 4.1.1 善恶之定义50-52
- 4.1.2 善恶之人性52-54
- 4.1.3 善恶之判断54-55
- 4.2 人生佛教的道德观55-61
- 4.2.1 道德的概念和作用55-57
- 4.2.2 大乘化欲论57-61
- 第五章 人生佛教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61-73
- 5.1 人生佛教的道德原则61-63
- 5.2 人生佛教的道德规范63-73
- 5.2.1 人乘道德规范63-69
- 5.2.2 菩萨乘道德规范69-70
- 5.2.3 公民道德规范70-71
- 5.2.4 家庭道德规范71
- 5.2.5 国家道德规范71-73
- 第六章 人生佛教的道德修养与道德理想73-82
- 6.1 人生佛教的道德修养73-78
- 6.1.1 "八正道"道德修养观73-74
- 6.1.2 人生佛教的群体修养观74-78
- 6.2 人生佛教的道德理想78-82
- 6.2.1 净土的含义78-79
- 6.2.2 人间净土论79-82
- 第七章 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的定位与评价82-91
- 7.1 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的定位82-88
- 7.1.1 佛教人本思想的历史总结82-86
- 7.1.2 当代人间佛教的理论先导86-88
- 7.2 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的评价88-91
- 参考文献91-94
- 一、著作类91-92
- 二、论文类92-94
- 致谢94-9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9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超;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伦理审视[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2 蔡云韬;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契合[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98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98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