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金代全真道士词用典探论

发布时间:2017-09-24 18:26

  本文关键词:金代全真道士词用典探论


  更多相关文章: 道教文学 金代全真教 道士词 用典


【摘要】:本文在内外结合的层面探论金代全真道士词的用典,以期呈现其用典的文学、哲学和宗教意义。 金代道士词用典一直关注较少,只有少数论述偶然提及。从文学层面来看,道士词用典扩大了词作的内涵,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从宗教层面来看,金代道士词人以词传道,将娱宾遣兴的词体当成布道的工具,道士词人将难以言说的“道”,运用典故予以形象化,在以词传道中便于道众的接受。 探论全真道士词用典,不能仅仅从文学的层面进行解读;对其含蕴而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深奥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全真道士词的用典中,其隐喻的功用无疑是中国传统“象哲学”的结晶,也是道教玄想的产物。金代全真道士词的用典体现了文学与道教精神一体的新的拓展,道士词人们通过他们的生命体验,,为这些典故赋予了新的功用和内涵。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以唐圭璋先生《全金元词》为文献依据,以文人词用典为参照,对金代道士词的用典类型予以界定划分,并具体分析其用典的文学特征和运用形态。认为道士词中重叙述的用典方式,正从一个侧面逗出了“词曲递变”中由“重抒情”到“重叙事”功能转换的早期消息。 第二章探讨道士词用典的内在特征、功用和缘由。在与文人用典对比下,分别从“多明用少暗用”、“多正用少反用”、“多单用少组合”和“多熟典少生典”四方面论述道士词用典的内在特征;从“以心传心,得意忘言”、“修心明性,以言喻道”、“重构谱系,惩恶扬善”三方面论述道士词用典的功用和缘由。 第三章探讨道士词人用典的隐喻功能。认为道士词人通过其生命体验,为文人典故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内涵,并通过典故的组合,营造出宗教文学独特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道教文学 金代全真教 道士词 用典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3;B956.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道士词典故运用的界定和分类9-27
  • 第一节 道士词典故的界定11-13
  • 第二节 道士词典故的统计和分类13-27
  • 一、 典故的数量统计及分析13-19
  • (一)以引源为基点的统计及分析13-16
  • (二)以作者为基点的统计及分析16-17
  • (三)以作品内容为基点的统计及分析17-19
  • 二、 道士词典故的分类19-27
  • (一)语典类19-21
  • 1、化用类19-20
  • 2、截取类20-21
  • (二)事典类21-24
  • 1、语词类21-22
  • 2、概述类22-23
  • 3、铺叙类23-24
  • (三)特殊典故24-27
  • 1、词牌用典24
  • 2、创新典故24-27
  • 第二章 道士词用典的特点、功用和缘由27-48
  • 第一节 道士词用典的特点27-36
  • 一、 明用多暗用少27-31
  • (一)形式上的明用28
  • (二)含义上的明用28-30
  • (三)隐喻为主的暗用30-31
  • 二、 正用多反用少31-32
  • 三、 单用多繁用少32-36
  • 四、 熟用多生用少36
  • 第二节 道士词用典的功用和缘由36-48
  • 一、 以心传心,得意忘言37-41
  • 二、 修心明性,以言喻“道”41-45
  • 三、 重构谱系,惩恶扬善45-48
  • 第三章 典故的隐喻功能在全真体道中的显现48-56
  • 第一节 “得得”的隐喻义与王、马的癫傻“风”狂49-51
  • 第二节 “损损”的隐喻义与马、谭的澄心去欲51-54
  • 第三节 “回光返照”的隐喻义与全真教的内丹修炼54-56
  • 参考文献56-60
  • 后记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喜球,刘绪银;内丹道教的本体论范畴及其演变[J];船山学刊;1998年01期

2 杨胜宽;用典:文学创作的一场革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3 疏志强;禅宗“不立文字”臆说[J];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4 章会垠;“日损”的回归之路——庄子体道论的新阐释[J];滁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5 王昊;;“词曲递变”初探——兼析“唐曲暗线说”和“唐宋词乐主体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6 王昊;;论金代全真道士词人对柳词的接受[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高良荃;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及理论建树[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孙亦平;论早期全真道心性论的理论指归──从人的本真的生命存在中去追求生命的超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胡长春;;道教与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6年05期

10 林冬子;;道教与酒[J];中国地名;2006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邹静;身体的符号和结构[D];四川大学;2007年

2 张琰;集体无意识与光[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2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12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1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