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庐山慧远的形神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22:03

  本文关键词:庐山慧远的形神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庐山慧远 形神观 三教关系 魏晋佛教


【摘要】: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一直与中国本土思想处于不断的冲突磨合与发展中,在这种互相制斥中,中国佛教产生了自有的独特思想及论证模式。可以说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发展史线索是基本重叠的,同时,在三教关系中凸现出来的义理问题及信仰冲突也是中国佛教教义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本土思想冲突的首次高峰,在这一时期,三教间关于礼仪、夷夏、孝道、形神等问题展开了较长时期的激烈讨论。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是三教在义理上的冲突与论争,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思想史上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思想史上三教关系的讨论。 魏晋时期对于形神关系的讨论,从哲学的维度来看,是对于终极关怀的讨论;从宗教学上来看,涉及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从佛教自身来看,这是佛教义理在发展中自我圆融的过程;从中国佛教的维度来看,这是魏晋士大夫阶层调和佛教与本土思想所做的努力。在魏晋的关于形神思想的讨论中,庐山慧远的形神观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佛教对于形神论述的最高水平。放到整个三教关系的发展中开看,慧远的形神观也是会通三教的重要一章。历来对魏晋南北朝一段形神问题的争论,学界都只把慧远的《形尽神不灭》作为其中一个部分进行讲述,并且主流认为形神问题争论的高峰在范缜的《神灭论》。如果从儒释道三教关系来看,确实形神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到范缜,并且在其《神灭论》文出后达到论争高峰,但这并非义理上的高峰,而是三教关系相处冲突的一个高峰。从佛教内部来看,慧远已基本完成了对形神关系的阐释;从护教弘法的立场来看,慧远的形神观业已基本达到了目的。因此,将慧远的这篇文章单独提出详加分析是极有必要的。本文即从慧远的形神观入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慧远佛学思想及佛教实践的维度,一探当时三教关系的相处状况。
【关键词】:庐山慧远 形神观 三教关系 魏晋佛教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9
【目录】:
  • 摘要5-8
  • 第一章 序言8-14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文献综述8-12
  • (一) 国内研究9-11
  • (二) 海外研究11-12
  • 三、研究方法12-14
  • 第二章 形神关系论起之背景14-19
  • 一、中国本土思想中的形神观概述14-15
  • 二、印度佛教中关于轮回报应主体的讨论15-16
  • 三、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思想之冲突16-18
  • 四、慧远《形尽神不灭》作文之缘起18-19
  • 第三章 《形尽神不灭》文本分析19-25
  • 一、形、神之内涵及形神关系20-21
  • 二、薪火之喻21-23
  • (一) 慧远之前薪火之喻的涵义21-22
  • (二) 慧远对薪火之喻的解读和运用22-23
  • 三、父子之喻23
  • 四、《形尽神不灭》文本思想之总述23-25
  • 第四章 慧远形神观之基础与意图25-36
  • 一、形神观构建之基础:法性25-32
  • (一) 《法性论》文本与时间的问题26-28
  • (二) 前人学者对慧远“法性”的研究28-30
  • (三) 慧远法性思想与其形神思想的关系30-32
  • 二、形神观构建之意图32-36
  • (一) 因果报应论及轮回学说之前提32-33
  • (二) 阐释敬王问题而构建的形神观33-36
  • 第五章 慧远形神观之于三教关系36-40
  • 一、慧远生平——从士大夫到佛教徒的转变36-37
  • 二、慧远的弘法护教与会通三教37
  • 三、慧远思想反映出的三教关系37-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附:慧远生平时间线索(部分)4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25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25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