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探释: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基于“不二”的双重释义
本文关键词:《坛经》探释: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基于“不二”的双重释义
【摘要】:"不二"是始终贯穿《坛经》的核心方法。《坛经》新禅学体系以心性本体为理论根据,以心行实践为修行原则,构建了与传统佛教迥异的顿悟禅法。长久以来,"不二"作为佛教固有的把握中道实相的认知方法偏重否定性诠释,在经典解读时忽视了"不二"的双重释义,即存在"兼备两端"的肯定性诠释与"双谴两边"的否定性诠释。《坛经》构建新禅学体系的核心方法是"不二"法,但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不二"却表现为两种不同释义:在心性本体理论部分,"不二"是为肯定性"兼备两端"的中道实相诠释,体现为自性真如本体;而在心行实践原则部分,"不二"则表现为否定性"双谴两边"的中道实相诠释,体现为般若无分别智。因此,《坛经》旨归是为基于自性般若的心灵解脱之道,慧能禅法正是基于自性本体与般若智慧的绝妙融合,从而实现了从心性本体通往心行实践的解脱道路。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坛经》 慧能 不二 心性本体 心行实践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JL063) 教育部重大课题资助攻关项目(11JDZ023)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坛经》是记录慧能(638—713)禅法及其事迹的汉传佛教典籍,因其革命性教义及深刻的后世影响而被尊称为经。关于《坛经》作者之议辨虽迄今为止尚无定论1,但《坛经》文本作为慧能禅法思想最重要的典籍,已得到学术界认可。《坛经》版本甚多,《景德传灯录》卷28记载:“南方宗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利文;;论“不二”思想在佛教经论中的演进——以《维摩诘经》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伍先林;;试论慧能《坛经》的不二精神[J];佛学研究;2010年0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文;;论“不二”思想在佛教经论中的演进——以《维摩诘经》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马爱民;;邺下佛学之盛和北朝、隋唐的安阳佛寺武僧武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钟仕伦;萧绎思想体系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周晓华;;论魏晋士林的审美人格境界[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5 马爱民;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兼析北朝时期邺下寺院的武术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6 秦洁瑜;从符号建模原理看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符号体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陈明;;“以偈赞曰”:印度古代社会生活中唱赞的使用[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8 刘涛;;谢灵运散文撰作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吴海庆;;禅宗与江南山水审美品质[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10 吴焯;;汉明帝与佛教初传——对于中国佛教史一段历史公案的剖析[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雷鸣;;从OI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尚永琪;;3~6世纪僧人的流动与地理视阈的拓展[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4 普慧;;《文心雕龙》的审美范畴对外来佛教语词的吸收和借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瑞霞;;从“道之文”到“文之道”——《文心雕龙》“文道”之释义[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7 王启发;;罗汝芳对儒家经典的理会及其思想史意义——以其泛论《四书》、《五经》和专论《语》、《孟》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4年
8 张思齐;;泰戈尔与西方泛神论思想之间的类同与歧异[A];东方丛刊(2004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七辑)[C];2004年
9 邓志伟;;孟子的同心观[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10 付灄;;浅谈道教与唐代士大夫科举入仕的关系[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九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7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杰华;汉藏宝,
本文编号:946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4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