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契嵩思想之“谈辩境域”
发布时间:2017-09-30 23:19
本文关键词:试论契嵩思想之“谈辩境域”
【摘要】: 契嵩是北宋三教融合背景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借助佛教精于义理长于思辩的理论特点有意识的参与到同时期儒家哲学核心问题的讨论中去,这就为儒释互动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谈辩境域”,这在客观上对北宋中期儒学复兴乃至之后理学的最终建立起到一定影响。 契嵩从佛家经义出发来诠释和会通儒家经典的做法对当时儒家学者摒弃汉儒章句之学的束缚而寻求要旨义理的解经方法变革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启示。他对《中庸》之诚明、中和范畴作了丰富阐述,使其不仅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且更进入到天道观的领域,又从天道观到人道观,将天人相绾联,这与宋儒建构宇宙本体思维理路的相得益彰。他还对心、性、理之内在关联作了内在分疏,其中对理气之辩的思考和“心即理”命题的提出都与宋儒交相呼应。在探讨性情关系之时,其从心性本体论的高度进行阐述,超越了前儒一般意义上的局限于道德论层面的善恶判断,这对于宋儒后来的心性本体的建立亦有所裨益。
【关键词】:谈辩境域 诚明 理气之辩 心即理 性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9.9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2
- 第一章 契嵩儒释融合思想的形成背景12-17
- 第一节 契嵩学术交流脉络12-15
- 第二节 《中庸解》与卫教使命15-17
- 第二章 对诚、明关系的辨认17-23
- 第一节 "诚"的天道观的阐释17-20
- 第二节 以"诚"贯穿天道人道的尝试20-23
- 第三章 心、性、理之内在关联23-32
- 第一节 心性关系与"心一迹异"23-26
- 第二节 理(心)气之辩26-30
- 第三节 心即理也30-32
- 第四章 性情关系的探讨32-45
- 第一节 对性、情的规定性33-35
- 第二节 情有善恶而性无善恶35-43
- 第三节 佛行情而不情43-45
- 第五章 以"中道"诠释儒学"中和"45-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3
- 后记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尚武;契嵩生平与《辅教编》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李申;;太极图渊源辩[J];周易研究;1991年01期
3 方立天;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J];中国哲学史;1992年01期
4 方立天;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J];中国哲学史;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950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50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