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人间佛教的思想特征及社会实践——兼论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独特贡献
本文关键词:赵朴初人间佛教的思想特征及社会实践——兼论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独特贡献
【摘要】:当星云大师继承太虚大师的宗旨,在台湾地区把"人间佛教"思想实践风生水起、大有可为之际,赵朴初先生也在中国大陆作出了积极地响应。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佛教内部的情况,赵朴老"人间佛教"思想呈现出不同于星云模式的别样特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佛教;基于振兴佛教的教团教育;基于大乘精神的僧众圆融;基于社会主义的完美人生;基于世界和平的人间净土。赵朴老"人间佛教"实践的特殊贡献是:在大力推进僧团自身教育的基础上,大陆佛教寺院兴盛、佛学院林立;积极促进了中外佛教之间以及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友好交往;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团结教众,提高及完善众生生命境界;理顺政教关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出版中心;
【关键词】: 赵朴初 人间佛教 思想特征 社会实践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人间佛教自20世纪初佛教界的“庙产兴学”保卫运动及太虚大师在追悼寄禅大师的法会上提出的“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口号开始,为对治教内流弊和实现人间的佛教化而提倡的“人生佛教”和“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经印顺法师、圆瑛法师、星云法师、赵朴初居士等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立天;;总结赵朴老的宗教思想 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J];法音;2010年06期
2 蒋九愚;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理论特点及其时代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3 张新鹰;;宗教生态话题散议[J];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04期
4 李霞;;从“六祖革命”到“人间佛教”: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建立[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5 邓子美,毛勤勇;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J];五台山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华;;人间佛教视阈中的“生产化”与“学术化”——巨赞佛教改革思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牛延锋;胡东东;;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佛教净土宗的作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贲利;;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的世俗化探求[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4 张强;;世俗世界的神圣帷幕——从社会控制角度看人间佛教的社会承担[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5 雷火剑;;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及其革新意义[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刘峰;;世俗与神圣之间:以现代佛教的产生、特点及发展为例[J];船山学刊;2011年04期
7 蒋海怒;;“本觉”逻辑:中国宗教共时态[J];东南学术;2006年05期
8 曾艳阳;;太虚“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及影响[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何建明;黄宗仰与中国近代佛教文化的振兴[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10 正澄;;赵朴初居士和中国的人间佛教简论[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登方;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觉醒;人间佛教的新形式[D];复旦大学;2011年
3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5 王萌;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陈芷烨;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D];湘潭大学;2008年
9 杨合理;论宗教自由的法律保障[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彭欣;星云法师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淮南;朱熹的修养论与佛学[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喻湘波;论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永刚;佛教护国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晓燕;当代尼众教育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延飞;一个农村女性的基督教信仰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释明生;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佳龙;聂云台改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艳阳;福建佛学院女众部的办学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红敏;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朴初;;在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茶会上的讲话[J];法音;1983年06期
2 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J];法音;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铂净;纪念赵朴初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J];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01期
2 沈瑞英;赵朴初“人间佛教”与宗教和平思想略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华方田;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4 池田大作,张梁;赵朴初──弘扬人间佛教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J];佛教文化;1998年02期
5 杨国平;;论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史观[J];五台山研究;2006年02期
6 叶小文;;无尽思 无尽意——在纪念赵朴初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J];佛教文化;2007年06期
7 正澄;;赵朴初居士和中国的人间佛教简论[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8 王卫国;赵朴初诗词中的人间佛教思想[J];中国宗教;2005年04期
9 雷火剑;;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及其革新意义[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邓子美,毛勤勇;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J];五台山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夏年;;关于“人间佛教”的思考[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郭守仁;;新兴“人间佛教学”研究领域之发展课题:以台湾经验为例[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梁容;;人间佛教的全球化与地域化之论述——论人间佛教的生态实践[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雪松;;管窥人间佛教的多元化理解——从对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重新解读谈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释永东;;小区大学与佛光山人间佛教在台湾的现代发展[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成有;;印顺早期的信仰转向及其意义[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霍旭初;;赵朴初先生《佛教画藏系列丛书总序》释读——纪念赵朴老诞辰100周年[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10 ;宗教研究所2002年科研成果[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广艳;纪念赵朴初居士逝世10周年座谈会举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王三保 许怡平;赵朴初纪念馆揭牌仪式在太湖举行[N];安庆日报;200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方立天;总结赵朴老宗教思想 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杨曾文;致力于国家发展进步是当代人间佛教的基本要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单汝鹏;南京重现万佛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记者 张广艳;赵朴初哲学文化思想研讨会 暨《赵朴初嘉言集》首发式在京举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吴锡耀;上海纪念赵朴初逝世10周年[N];团结报;2010年
8 王鹰;宗教所举办“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靳朝辉;千年白塔 海天空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香港中联办协调部副部长 李平晔;佛教、基督宗教对生命本质和社会参与的比较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觉醒;人间佛教的新形式[D];复旦大学;2011年
2 殷玮;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彭欣;星云法师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蒋立群;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姚彬彬;从“宗派佛教”到“学派佛教”[D];武汉大学;2013年
7 杨文斌;一心与圆教[D];苏州大学;2008年
8 高虹;佛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方式[D];上海大学;2010年
9 单侠;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吴树波;中国传统宗教的休闲智慧[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云韬;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契合[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吴小丽;人间佛教的现实展开[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张晓芳;论人间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栅延;陈兵“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晓芳;论人间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金欣;昌明法师对“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与贡献[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7 叶莲;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8 胡启银;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文凌航;现代性与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宋悦;演培人间佛教思想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51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5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