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刘震云小说手机下载_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_《南京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18 14:29

  本文关键词:刘震云小说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3年

刘震云小说论

冯庆华  

【摘要】:一般对于刘震云的熟知都是从1987年的《塔铺》这篇作品开始的,之后的刘震云以一系列所谓“新写实”引发了一股评论热潮。“新写实”是有意义的,因为传统现实主义视野下从来没人这么写,都像是在做梦,“新写实”是从梦中醒来了,在传统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的环境中给读者打开了一个观察生活的新视角。迄今为止对于刘震云的研究也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但所谓“新写实”固非刘震云创作的重点,也非他的起点。他的写作从发表处女作开始算起可以推到1979年的《瓜地一夜》这个点上,在《塔铺》、《新兵连》这些较为成熟的作品之前,刘震云已经有了将近10年的模仿期。这个时期的写作尽管幼稚,但其关注世界的着力点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感知,并且把刘震云模仿阶段写作与后来写作作整体观,可以感受到他与一般关注风情、风俗、风景、地域、时代的作家不同、也与社会批判型作家不同,刘震云是一个思想型作家,他一直在试图把握世界、人生、时代表象背后的本真。他写作的发展过程恰好反映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并且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于时代和个体存在困境的体系性认知,尤其是他没有在解构传统与现代的过程把个体归入到一种虚无之境,而是寻找到一种超越困境的途径。尽管这种超越并非完美,但对于在困境中存在的个体来说,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此外,刘震云这种一直执着于对“理”探求的写作风格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整个当代文坛也是一副独特的风景。 论文试图通过对刘震云写作发展过程的梳理来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尽量描绘出他的思想谱系;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当代文学史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 第一章是对刘震云至2012年为止的创作过程进行梳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模拟期,从1979年的《瓜地一夜》开始至1987年前后。这个过程思想上还在传统的遮蔽之下,试图把握世界而又无能为力;叙事技巧方面则显得有意建构曲折的情节和建构意象的努力,但总体上显得幼稚,做作;第二阶段从1987年的《塔铺》开始,至2002年的《一腔废话》结束。本阶段的刘震云思想上开始挣脱传统的因袭,开始表达自己对于时代和世界的认识、开始思考时代背景下个体困境的本质,于是权力、伦理、历史、故乡、宗教、存在等先后成为他关注的焦点。叙事方面则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作了大量形式方面的试验,具体表现在语言狂欢、叙事结构、文体等方面,创作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争论;第三阶段则是从2003年的《手机》开始至今。此时思想上在达到了人存在的困境之后,他认为已经抵达人性的本真,并开始探索突破困境的出路;叙事方面经过第二阶段的形式狂欢重新又回到素朴状态,但第二阶段试验中的成功之处仍然在本阶段延续,其叙事结构的设置常常凸显形式的意味。 第二章围绕刘震云作品中的权力书写进行论述,论述了权力引发人追逐的原因、获取权力的过程、权力运作的过程、权力对人的关系。权力成为个体确认自我价值的手段和途径,而这种认识本身便是在权力遮蔽下形成的,这种认识又反过来助推了权力的威力。人性因此在权力遮蔽下被异化,失去了人的完整性,因此这种试图通过权力获得实现自我确认的努力终将归于失败。第三章论述了刘作品中相关伦理书写。分别概括了作品中呈现的几种伦理,论述了伦理的尴尬与温情。指出伦理尽管最初是本诸于人性的,其中有温情的一面。但伦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被权力改造,成为权力的帮凶,个体的异化正是在权力与伦理的合谋中完成的。第四章论述了刘震云的书写“新历史”的努力,其中涵盖了历史的几种向度,重复性、偶然性、真相与表象;人被权力和伦理异化的过程正是在历史这个时间维度中完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历史是一种被遮蔽的历史;还论述了刘震云通过戏仿、庸俗化、游戏化等手法解构传统历史观的努力;第五章围绕故乡展开。阐述了故乡与怀旧的概念,又围绕时间还是空间、物还是人、想象与真实、故乡与个体四部分论述了故乡作为人个体怀旧的一个精神空间,所有权力的威慑,伦理的训导和温情都发生在其中,个体的异化正是在故乡这个空间中完成的。个体的故乡情结不过是一种在对当下不满基础上反顾,一种在想象过去中寻找慰藉的努力。第六章,论文的核心部分,正是在人性的思考中刘震云认为他找到了切入世界的入口。本部分围绕人性的几种进行论述。论述了人性的几种,如懦弱、遗忘,恃强凌弱、习惯当下,从众心理向往公平等等互相共生又彼此矛盾的人性。这是人性的本真,有丑陋凶残的一面,也不乏温情的一面。这是导致个体存在困境的渊薮,也是摆脱这种困境个体必须直面的人性本真。第七章是宗教。本章辨析了宗教的作用及刘震云的宗教观。刘震云对对中西宗教作了思考,认为中国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在中国真正起到协调社会关系的不是宗教而是儒家伦理。中国所谓的宗教如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也都是在伦理的隐蔽下求生,共同给人提供生存超越的途径。但到了近代,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传统伦理的崩溃,宗教的作用也完全消解。现代人陷入一种孤独和焦虑之中。第八章是刘震云近年《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中思考的核心,也是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他进入了关于存在的思考,并试图在对存在困境的直面中,依据人性的本然和渴求,探索一条超越困境的途径。 结语中对前面几章内容作了一个梳理和归纳,把他思考的这个过程概括为“通向人性本真的途中”。论述了他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传统权力、伦理、历史、故乡的祛蔽和对个体超越生存困境的探索。其中权力是异化人性的罪魁祸首,伦理则被改造为为权力帮凶,这些人性遮蔽的历时性过程就构成了历史,而其发生的场地便是故乡;权力固然遮蔽了人性,而这种动机却仍然来自人性中欲望的膨胀。个体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孤独、困惑,希望超越,宗教和伦理就是人类找到的关于生存超越的一种途径,但因为其在当下的局限性,刘震云最终把眼光投向了存在的思考。在结语中还指出刘震云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对其创作的成就和特色进行了尽量客观的文学史评价。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惠敏;;走向永恒的黑暗:刘震云小说历程[J];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2 张冠夫;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3 贺仲明;独特的农民文化历史观——论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J];当代文坛;1996年02期

4 宫东红;反思与突围——读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J];当代文坛;2000年02期

5 王必胜;;躁动的灵魂和艰难的人生——刘震云小说主题论[J];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05期

6 李扬;;文化:作为意志的表象——论刘震云小说的文化内涵[J];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03期

7 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2期

8 葛胜华;沉重的轻佻 泣血的玩耍——评刘震云长篇新作《故乡相处流传》[J];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03期

9 董之林;向故事蜕变的“历史”──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及其他[J];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01期

10 西元,雪冰;“文革反思”写作中的存在主义影响——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政治-历史阐释[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焱;[N];文艺报;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纪;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宗教观的价值取向[J];蒲松龄研究;2001年02期

2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3 段宗社;;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4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5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10 刘莎莎;;从《爱弥儿》中探究卢梭的生命教育理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大学治理的核心范畴——以平衡论为视角[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6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贺仲明;;独特的农民文化历史观——论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8 李建周;;身份焦虑与文本误读——兼及王朔小说与“先锋小说”的差异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9 董娅;;《纯真年代》中的变化基调初探——从其复调因素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10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郑现喆;西方法在中韩两国的移植和转型及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吕海霞;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D];河北大学;2009年

4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5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对人的“存在”的探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2期

3 郑家栋;“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J];读书;2003年06期

4 谭旻雁;存在主义对我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和渗透[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5 李腾刚;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重构——透视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陈晓明;故乡面与后现代的恶之花——重读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段廷良,郭伟;略论刘震云小说的权力批判意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李泓业;;中国“90后”作家2011年度宣言[J];课堂内外(高中版);2011年10期

9 王敏;新写实小说与现代人意识[J];理论学刊;1993年01期

10 赵霞;精神的迷失与消隐——试论新时期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克山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松;;写实内外——说刘震云[J];上海文学;1992年03期

2 程德培;;我们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 评刘震云的长篇《一句顶一万句》[J];上海文化;2011年02期

3 吕永林;;刘震云小说叙事的向“黑”现象[J];青年文学;2001年01期

4 陈自然;论刘震云小说的批判精神[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李扬;;文化:作为意志的表象——论刘震云小说的文化内涵[J];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03期

6 闫召峰;;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J];飞天;2009年10期

7 刘希云;论刘震云小说的艺术张力[J];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金惠敏;;走向永恒的黑暗:刘震云小说历程[J];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9 玉荣;刘震云小说的写实意蕴[J];天中学刊;1994年03期

10 曹佳;小人物灵魂的蜕变与悲哀——刘震云小说琐议[J];山东文学;200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仲明;;独特的农民文化历史观——论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马玉红;;梁实秋伦理的文学观之阐释[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贺艳;;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中的现代性与男权话语浅析(摘要)——以性别建构为分析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张堂会;;在言与不言之间——汶川地震诗歌书写及其反思[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张小刚;王莹莹;;在“名”与“实”之间——重释《风景》兼及“新写实小说”的“起源性”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2)[C];2010年

6 刘卫东;;在“革命现代性”与“乡土中国”传统的接榫处——从“当代”视角重读梁斌《红旗谱》[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7 韩静;蒋小娥;陈万娇;罗自强;冯丹丹;;从学生的视野探讨加强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途径[A];传承与发展,创湖南省生理科学事业的新高——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马延和;;对合成生物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的认识[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0: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生物安全[C];2010年

9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韩静;蒋小娥;陈万娇;罗自强;文志斌;冯丹丹;;万物有灵,敬畏生命——从学生的视野探讨动物伦理教育的途径[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志远;[N];文艺报;200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刘蓓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3 三江;[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4 李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5 ;[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许江;[N];文艺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王臻青;[N];辽宁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研;[N];辽宁日报;2011年

9 余人;[N];北京日报;2001年

10 ;[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庆华;刘震云小说论[D];南京大学;2013年

2 王艳荣;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D];吉林大学;2012年

3 颜琪;交融与共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萍;美国工作伦理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复旦大学;2010年

6 唐健君;审美伦理视域中的身体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凌宪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伦理的精神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桦桢;第二次浪潮之后[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连义;新时期小说中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宁;论刘震云小说的狂欢化倾向[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2 刘俊莉;现实与历史间的求真实验[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朱琳;论刘震云小说的独创性[D];南京大学;2013年

4 王有芳;刘震云小说的语言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徐越;刘震云“故乡系列”的创作风格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游周倩;变奏与和声[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焦文静;刘震云小说的存在意识[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8 李鼎;沉重的玫瑰—刘震云小说叙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毕珂玲;从《故乡天下黄花》到《故乡面和花朵》[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嘉玮;论刘震云小说的批判意识[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刘震云小说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7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c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