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仁王般若经》的汉译及其“疑伪”之争

发布时间:2017-10-05 13:44

  本文关键词:《仁王般若经》的汉译及其“疑伪”之争


  更多相关文章: 《仁王经》 法经 费长房 智f 不空 梵文本


【摘要】:《仁王般若经》"疑伪"的说法,其来有自。在梁代此经已经有来历莫辨的困境。但是,应该充分注意的是,此处所言为"疑经"而非"伪经"。从僧yP将之编入"失译录"来看,关于此经当时最为苦恼的是不知译者。隋法经在《众经目录》中将《仁王经》列入"疑惑录",法经看到的《经录》记载《仁王经》二卷为"竺法护译";法经看到的实物《仁王般若经》在经首又有"罗什撰集佛语"的题名。《历代三宝纪》根据新的资料作了记载,肯定了此前《仁王经》有三次翻译。费长房的记载得到后世经录学家的普遍认同,唐代的智f并且直接否定了法经的说法。智f所说的《仁王般若经》"翻译有源"就是以费长房的记载为依据的。通过对于隋唐经录关于此经的记载的分析研究,认定《仁王般若经》并非"疑伪经",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等先后四次翻译《仁王般若经》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事实。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仁王经》 法经 费长房 智f 不空 梵文本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佛典汉译史的诠释学研究”(12BZJ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传佛教解经学研究”(13AZD03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中土流通的。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局限,译人、译地都存在不同的说法。而在中土史学严格的求真求实的传统下,对于不大确定的事情往往不轻易加载文字。而《出三藏记集》以及《法经录》从这一原则出发的严格记载,使得后世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邱明亮;“仁王巨像”远渡东瀛 “东方药师”落户普陀 黄才良塑佛像[J];文化交流;2003年05期

2 李景祥;;“梁橼”何物[J];咬文嚼字;2014年06期

3 杨雄;《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研究[J];敦煌研究;1990年01期

4 福井谦一;戚戈平;李晓武;;学问的创造之学习与思考[J];数理天地(高中版);2007年08期

5 侯l,

本文编号:977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77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f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