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

发布时间:2017-10-06 14:09

  本文关键词: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礼仪之争 天主教 法国 路易十四 耶稣会 巴黎外方传教会


【摘要】:中国礼仪之争是中国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以法国为切入点,深度探讨法国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1692年康熙帝解禁天主教后中国天主教传教发展顺利,但为何罗马教廷会在18世纪初决定禁止中国礼仪,这其中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叙事尚有重大空缺,因此本文的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叙事,这其中礼仪之争在法国的发展是关键和重点。第二,通过研究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的关系,从中西关系史和中法对比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天主教传教史,重新审视天主教传入中国对于中国融入早期全球化过程的意义和重要性。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法国传教士和法国的传教团体参与中国礼仪之争的具体过程。这其中包括:第一位进入中国传教的罗历山神父;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创始人陆方济,他将巴黎外方传教会带入中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士阎当,他是中国礼仪之争的主要当事人;巴黎外方传教会在17世纪末取代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成为中国礼仪的主要反对者;法国耶稣会士李明神父和郭弼恩神父支持中国礼仪,他们的著作在法国接受审查,由此法国成为中国礼仪之争的主战场。2.法国各界介入中国礼仪之争。其中,杨森派反对中国礼仪,他们亦是耶稣会一贯反对者。巴黎大主教诺阿耶、莫城主教波絮埃亦反对中国礼仪,康布雷大主教费讷隆同情耶稣会,反对过激处理礼仪问题。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拉雪兹神父支持耶稣会,曼特侬夫人亦同样牵涉入内。索邦大学在1700年审查中国礼仪,由此中国礼仪之争在法国和欧洲成为焦点话题,罗马教廷随机决定禁止中国礼仪。由此可知,礼仪之争在法国是中国礼仪之争历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耶稣会在解释适应政策的时候,承认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圣经》历史久远,承认中国文明可能优于基督教文明,因此不被当时基督教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所接受,是造成各方反对中国礼仪的一大原因。4.法国教会内部的权力斗争、传教团体间权力斗争、法国和葡萄牙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冲突等等,都是导致礼仪之争矛盾被激化的重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到民族国家的地位上升,传教团体依附国家,而罗马教廷的地位下降。5.通过礼仪之争在法国的研究,可见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和汉学西进对法国的影响大相径庭。法国人积极讨论中国礼仪之争,法国汉学也随之起步,并且影响到启蒙运动。而康熙年间,中国教徒中的文人数量锐减,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兴趣在降低。以中国礼仪之争为切入点,探讨明末清初东西交往对于双方的影响,并且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东西方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不同变数。6.有关中国礼仪之争法语原始文献的翻译,为中国天主教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史料。
【关键词】:中国礼仪之争 天主教 法国 路易十四 耶稣会 巴黎外方传教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7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9
  • 1.1.中国礼仪之争历史的基本线索12-14
  • 1.2 近年来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研究的文献综述14-18
  • 1.3 中国礼仪之争研究中的困境和问题意识18-22
  • 1.4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国介入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22-25
  • 1.5 研究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关系的意义25-27
  • 1.6 法文原始文献的初步探索27-29
  • 第2章 中国礼仪问题初入法国29-63
  • 2.1 中国礼仪问题初入法国30-44
  • 2.1.1 17 世纪初法国人对于中国和中国宗教的认识30-36
  • 2.1.2 第一位入华法国传教士耶稣会士罗历山神父36-44
  • 2.2 杨森主义和中国礼仪问题44-62
  • 2.2.1 帕斯卡反对中国礼仪44-52
  • 2.2.2 阿诺德反对中国礼仪52-57
  • 2.2.3 耶稣会在法国的“道德败坏”和在华传教适应政策的联系57-62
  • 本章小结62-63
  • 第3章 17 世纪下半叶法国传教士入华63-111
  • 3.1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和入华始末64-87
  • 3.1.1 罗历山神父、教廷传信部以及远东的宗座代牧制64-73
  • 3.1.2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73-77
  • 3.1.3 陆方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远东之行77-82
  • 3.1.4 陆方济的第三次远东之行和入华始末82-87
  • 3.2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葡萄牙保教权的争斗87-96
  • 3.2.1 巴黎外方传教会帮助法国进行海外扩张87-91
  • 3.2.2 远东传教士向宗座代牧宣誓的问题91-96
  • 3.3 17 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入华96-109
  • 3.3.1 17 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士入华过程96-99
  • 3.3.2 葡萄牙耶稣会士和法国耶稣会的内讧99-103
  • 3.3.3 法国耶稣会士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暹罗的合作与冲突103-109
  • 本章小结109-111
  • 第4章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法国耶稣会士将中国礼仪问题带入法国111-164
  • 4.1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中国礼仪问题112-132
  • 4.1.1 巴黎外方传教会初入中国的困境112-119
  • 4.1.2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福建宗座代牧阎当代牧主教发布《阎当训令》119-126
  • 4.1.3 巴黎外方传教会全力支持阎当向罗马教廷申诉中国礼仪问题126-132
  • 4.2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士将中国礼仪问题带入法国132-162
  • 4.2.1 17 世纪末中国和中国礼仪问题在法国的传播132-147
  • 4.2.2 柏应理神父《中国哲学家孔子》和礼仪问题在法国的转向147-152
  • 4.2.3 李明神父《中国近事报道》和郭弼恩神父《1692 年康熙宽容天主教传教诏令史》152-162
  • 本章小结162-164
  • 第5章 中国礼仪问题在1700年的法国达到最高潮164-235
  • 5.1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支持者165-184
  • 5.1.1 1700 年法国耶稣会士在宫廷的地位和拉雪兹神父对礼仪问题的态度165-170
  • 5.1.2 费讷隆和耶稣会的亲密关系170-177
  • 5.1.3 费讷隆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177-184
  • 5.2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反对者184-206
  • 5.2.1 曼特侬夫人反对中国礼仪184-188
  • 5.2.2 巴黎大主教诺阿耶反对中国礼仪188-190
  • 5.2.3 莫城主教波絮埃反对中国礼仪的观点和现实因素190-201
  • 5.2.4 巴黎外方传教会向罗马教廷申诉中国礼仪问题的过程201-206
  • 5.3 中国礼仪问题在1700年的法国被谴责206-233
  • 5.3.1 波絮埃等人1700年全国教士大会上提出中国礼仪问题206-209
  • 5.3.2 波絮埃等人试图让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209-213
  • 5.3.3 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过程的三个问题213-226
  • 5.3.4 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的辩论要点226-233
  • 本章小结233-235
  • 第6章 尾声:中国礼仪问题传回中国235-253
  • 6.1 1704 年罗马教廷禁止中国礼仪的过程235-244
  • 6.2 多罗出使中国失败的经过244-253
  • 第7章 结论253-270
  • 7.1 法国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53-255
  • 7.2 中国礼仪问题争论的三个层面255-261
  • 7.3 从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的关系看待明清之际东西方不同的发展方向261-270
  •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一):《阎当主教训令》270-286
  • 译者按270-271
  • 阎当阁下的训令,索邦大学博士,,中国福建省宗座代牧271-275
  • 提交至圣职业部的问题集 由教宗英诺森十二世确定训令中所有条款275-286
  •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二):阎当主教1699年 1 月11日致信夏尔莫的信286-313
  • 译者按286
  • 致读者286-287
  • 阎当主教1699年1月11日致信夏尔莫的信 1700年4月抵达巴黎 此信揭示李明神父关于中国古代宗教观之谬论287-313
  •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三):法国耶稣会士郭弼恩神父《1692 年康熙宽容天主教传教诏令史》译文313-354
  • 译者按313-316
  • 上卷316-334
  • 下卷334-354
  •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四)《一位索邦大学博士的日记》(节译)354-377
  • 译者按354
  • 编者M.A.Gazier导读(节选)354-356
  • 1700 年日记356-377
  •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五):《维基百科法文条目:杨森主义(Jansénisme)》377-407
  • 译者按377
  • 1.杨森主义的定义问题377-379
  • 2.杨森主义的起源379-382
  • 2.1 特兰托会议中的圣宠问题379-381
  • 2.2 法国的奥古斯丁主义:圣西昂和阿诺德家族(Les Arnauld)381-382
  • 3.在法国发生关于《奥古斯丁》的论战382
  • 4.五个命题382-384
  • 5.杨森派和莫利纳派的论战384-385
  • 6.帕斯卡与外乡人运动385-387
  • 7.杨森派在政治上的对立387-388
  • 8.教会大和解时期388-389
  • 9.大和解时期结束后的新迫害389-390
  • 10.《论上帝独子》和大申诉时期390-392
  • 11.杨森运动的普及392-394
  • 12.高等法院中的杨森派394-396
  • 12.1 杨森派和高等法院的联合394-395
  • 12.2 18 世纪高等法院暴动中杨森派的因素395-396
  • 13.杨森主义和法国大革命396-400
  • 13.1 杨森派在《教会公民组织法》中扮演的角色396-399
  • 13.2 杨森派被明显夸大的历史角色399-400
  • 14.法国之外的杨森派400-403
  • 14.1 鲁汶400-401
  • 14.2 荷兰401-402
  • 14.3 意大利402-403
  • 15. 19 世纪的杨森主义?403-407
  • 主要人物事件编年表407-411
  • 参考文献411-425
  • 一.外文档案和报刊索引411-413
  • 二. 外文原始文献和研究专著413-416
  • 三.古籍和原始文献416-417
  • 四.中文译著、中文研究专著以及学位论文417-422
  • 五.中文期刊、集刊以及论文集论文422-42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25-426
  • 致谢426


本文编号:983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83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1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